膠東大鼓的發(fā)展歷程

膠東大鼓的代表人物
1個回答2024-05-10 08:41

早期名藝人為萊陽徐尚厚,而后,棲霞張振寶、馮德香皆有名聲。建國以后,在膠東文協(xié)領導胡雀下,青島市成立了大眾游藝社,這是有解放區(qū)曲藝藝人參加的橋做缺大聯(lián)合的曲藝組織,屬下成立了先生大鼓組。大鼓演員梁前光、彭潤之都參加了該組織。在游藝社成立開幕式上,彭潤之演出了自編敏辯的膠東大鼓《落網(wǎng)》,內(nèi)容描寫青島當時的一件搶劫案,故事生動,唱腔流利。在大眾游藝社,梁前光除了在場地演出外,還主動要求到青島四方等工業(yè)區(qū)演出。
劉巖峰,致力于曲藝研究30多年,膠東大鼓傳人。曾在2004年中國最佳魅力城市競選中,表演膠東大鼓《拉洋片-八仙過?!罚?004年,獲文化部“群星獎”;2007年,獲煙臺市“十大優(yōu)秀文化人才”稱號。現(xiàn)為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煙臺市曲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 他演唱的《偷年糕》、《小貓釣魚》、《忙年》等十幾首膠東大鼓曲目,在中央電視臺先后多次播放。另外,2004年8月他同煙臺魅力城市大使范冰冰、魅力城市推薦人龍永圖等代表煙臺登上央視舞臺,利用膠東大鼓演唱《八仙過?!罚故玖藷熍_的瑰寶魅力,為煙臺奪得了“中國魅力城市”。

成語膠柱鼓什么
1個回答2024-02-27 04:35

膠柱鼓瑟

——現(xiàn)含貶義色彩,指不能靈活變通。多用于書面語中。亦作“膠柱調(diào)瑟”。比喻拘泥成規(guī),不知靈活變通。

安徽大鼓的發(fā)展歷程
1個回答2024-01-12 18:16

臺下聽眾忘了上廁所馬云成1942年出生在合肥,是悔螞地地道道的合肥人。父親、叔叔都是廬劇藝人,他從小就耳濡目染,喜歡具有安徽特色的曲藝。“上學的時候,學校旁邊有說大鼓書的,每天上晚自習時都偷偷跑出來聽,越聽越喜歡?!蹦菚r,他不但喜歡聽,還喜歡自己說,經(jīng)常聽別人說過后,回到家自己就來上一段。
1962年,馬云成高中畢業(yè)后,來到肥西縣曲藝團拜師學藝,他對鼓書的愛好終于有了用武之地。由于他本身就有些基礎,再加上天資聰穎,一年以后,就已經(jīng)出師開始獨立表演?!暗谝淮蔚桥_還真是害怕,既怕說不好,攏不住人,又害怕被師父批評,那可是第一次啊,所以很緊張?!闭f到第一次登臺的經(jīng)歷,老人似乎還有些羞澀,碧塵埋“當時臺下有100多名聽眾,不過還好,第一次表演反響就不錯,沒給師父丟人!”
從1962年至今,馬云成與大鼓書相依相伴走過了45年。當問起說大鼓書難不難時,他向我們說起了大鼓書的“道道”來:“我們說大鼓書是挺難的,除了講究唱腔,還講究八個字:高低平仄,喜怒哀樂。要做到這八個字,就不容易了。講故事要用情節(jié)套住人,這叫‘小繩子’,書末還要抖包袱,我們叫‘帽頭’。”說到這些,馬老很精神?!拔覀兝显捴v得好,叫先下通天柱,后定八根樁。還要擺起八卦龍門陣,繞上九連環(huán),把觀眾都攏住,這就是功夫?!?br/>就這樣,馬云成一路走一路說,把大鼓書說到安徽的每個角落。他平均一場都要唱上三四個小時,最多一次唱到12個小時不間斷。“不是吹牛,我說書的時候,要是我不賣個關子,休息休息喝口水,聽的人連上廁所的都沒有。我?guī)煾甘堑谝话压臈l子,我?guī)煚斒堑诙?,我就是肥西第三把鼓條子?!?仍有好多年輕人來兄和聽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馬老因為家里責任田無人管理離開了曲藝團,回家后,他做起了炮竹生意。但是對大鼓書的熱愛,讓老人還是舍不得放下“鼓條子”,只要有閑暇時間,老人就擺上大鼓,給附近的居民唱上一段。“我說書的時候有好多年輕人來聽,有個開出租的司機師傅跟我說,一到我說書的時間,他就把車開過來聽,聽得都忘了要去做生意。雖然我們講的都是老調(diào)調(diào),可這畢竟還是跟老百姓離得最近,還是有人喜歡的?!?br/>現(xiàn)在,馬老還把鼓書進行了“改良”,他還為自己生活的園區(qū)、社區(qū)編寫了門歌《歌唱蜀山產(chǎn)業(yè)園》和唱詞《蜀新苑小區(qū)新面貌》,為群眾說說生活的變化。他說的書,群眾都愛聽,前段時間,他在山湖新村就連說了18場,而且每場的開場詞都不一樣。
看著馬老對說書如此“癡迷”,兒女們有些擔心:“畢竟老人年歲大了,每次的唱詞都要強記在腦子里,一場唱下來就要幾個小時,我們心疼他的身體?!泵看?,都是馬老的老伴去做兒女的工作:“你爸雖然說書是累,可他就喜歡這個,他說書自己也開心?!?想找個好徒弟很難
當問到安徽大鼓書前途的時候,馬老深吸了一口煙,神色有些猶豫,“這個我也說不好,大鼓書畢竟市場比較小,光靠幾個說書藝人想把他發(fā)揚光大真是心有余力不足啊?!?br/>馬老說,以前一起說書的人要么就去世了,要么就轉行了,他到現(xiàn)在也沒有收徒弟,因為愛聽的人有,可真能定下心來學的卻很難找?!艾F(xiàn)在不是流行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嗎,大鼓書就是這種遺產(chǎn),只要有大家的支持,我相信大鼓書的香火就不會斷?!?br/>蜀山區(qū)文化館的姚曉肖館長,他表達出了憂慮:雖然有不少人還是喜歡聽安徽大鼓,但是畢竟能拿鼓條子的人越來越少了。
學習大鼓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而且收入菲薄,很難吸引年輕人來學習這種曲藝;鮮明的地方特點,濃重的地方口音,使這門藝術只能在本省內(nèi)流傳,難以走向全國;日益豐富的文化生活,使聽眾也越來越少。姚曉肖認為,種種不利因素都制約著安徽大鼓的發(fā)展,使其面臨著“斷檔”的危險,一旦這批老的藝人故去,很可能就沒有人能再敲響這面大鼓了。
現(xiàn)在文化部門也在想辦法扶持這門古老的藝術,不僅在物質(zhì)條件上予以支持,而且也在想辦法尋覓好的苗子,來向馬老等藝人拜師學藝,希望能將這面大鼓越敲越響。

膠柱鼓瑟 意思?
1個回答2024-01-28 09:15
  膠柱鼓瑟,指不能靈活變通,含貶義色彩。
  這個成賣陪語來源于故事“齊人跟趙人學習瑟這種樂器。他不去刻苦鉆研演奏瑟的技術,卻依照趙人預先調(diào)弄好的音調(diào),將瑟上調(diào)音的短漏姿柱用返配絕膠粘固起來,就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鄉(xiāng)。齊人回家后,擺弄了多年,總是彈不出一支曲子。他還覺得奇怪呢!后來,有人從趙國來,了解到是怎么回事,覺得這個齊人的舉動是多么愚蠢啊!”比喻固執(zhí)拘泥,不知變通。
“膠柱鼓瑟”有什么典故?
1個回答2024-02-16 23:49

【成語解釋】比喻固執(zhí)拘泥,不知變通。

【典故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成語示例】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1回:“這寶姐姐也忒~,矯揉造作了?!?/p>

【近義成語】刻舟求劍

【反義成語】隨機應變

【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

【漢英翻譯】stick to old ways stubbornly in the face of changed

膠柱鼓瑟,是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4-02-04 17:01

“膠柱鼓瑟”意思是:指將瑟的弦柱黏固,而后彈奏它,就無法彈出高低的音調(diào)。比喻做事拘泥而不知變通。拼音:jiāozhùgǔsè出處: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翻譯:趙王因為名氣而任用趙括,就像用膠粘住柱子來彈琴一樣。用法:通常在句子中作謂語、定語、賓語。例句:讀書若只是死守古人之言,恰如膠柱鼓瑟,如何能適應時代。近義詞:刻舟求劍擴展資料“膠柱鼓瑟”的近義詞:刻舟求劍近義詞:kèzhōuqiújiàn意思是: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zhí)不變通的人。出處:出自戰(zhàn)國時期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敝壑梗瑥钠渌跽呷胨笾?。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翻譯: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幫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贝堪逗螅@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jīng)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涂嗎?用法:在句子中多作謂語、定語或狀語,多含貶義。

柱鼓膠瑟成語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3-09 20:04
[jiāo zhù gǔ sè]
膠柱鼓瑟

膠柱鼓瑟,成語?,F(xiàn)含貶義色彩,指不能靈活變通。多用于書面語中。膠柱鼓瑟”,亦作“膠柱調(diào)瑟”。比喻拘泥成規(guī),不知靈活變通。漢·揚雄《法言·先知》:“以往圣人之法治將來,譬猶膠柱而調(diào)瑟?!?/div>
膠柱鼓瑟是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4-05-20 04:55
成語“膠柱鼓瑟”的原意就是用膠把柱粘住,使音調(diào)不能調(diào)整,后用來比喻拘泥固執(zhí)、不知變通。
成語:膠柱鼓瑟
1個回答2024-01-29 21:06
膠柱鼓瑟(膠柱鼓瑟)
【出處】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用膠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動,就無法調(diào)弦。比喻固執(zhí)拘泥,不知變通。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比喻固執(zhí)拘泥
【近義詞】膠柱調(diào)瑟、刻舟求劍
【相反詞】隨機應變、通達權變
◎ 那些膠柱鼓瑟的老學究,那能知道這個新境界呢!

知道意思后,就很好造句了。
膠柱鼓瑟是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4-03-01 05:22
齊人跟趙人學習瑟這種樂器。他不去刻苦鉆研演奏瑟的技術,卻依照趙人預先調(diào)弄好的音調(diào),將瑟上調(diào)音的短柱用膠粘固起來,就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鄉(xiāng)。齊人回家后,擺弄了多年,總是彈不出一支曲子。他還覺得奇怪呢!后來,有人從趙國來,了解到是怎么回事,覺得這個齊人的舉動是多么愚蠢啊!





成語“膠柱鼓瑟”的原意就是用膠把柱粘住,使音調(diào)不能調(diào)整,后用來比喻拘泥固執(zhí)、不知變通。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