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氏相聲花開江南

姓氏“江”的由來
1個回答2024-02-15 11:23
出自嬴姓,為顓頊裔孫伯益之后。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懷孕了,生下兒子大業(yè)。大業(yè)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時就賜他嬴姓,這樣,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zhèn)髦潦畮状?,?jīng)夏、商,至西周時,伯益的后裔受封于江,春秋時被出國所滅,子孫就以國名為氏而姓江。

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餓支庶子孫受封于翁山(今浙江省定??h東,一說在今廣東省翁源縣東),后以邑名"翁"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個兒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次子處恭,分姓江,其子孫也姓江。
姓氏中”江”是怎么來的?
1個回答2024-04-10 04:08
天下的江姓中國人,全都是上古顓頊帝高陽氏的后裔,也就是具有最光榮血統(tǒng)的黃帝子孫。

四千六百七十二年前,黃帝軒轅氏成為天下的共主之后,再傳而由他的子孫高陽氏于公元前二五一四年繼位,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顓頊帝。顓頊帝在位七十多年,傳了許多的子孫,其中,有一位他的玄孫伯益,于虞舜時以能夠調馴鳥獸而出人頭地,并被賜姓為贏。后來,夏禹曾有意把天下禪讓給他,他卻跑到箕山之陽躲開了,伯益其人的賢德,由此可知。

伯益當年的隱遁之地箕山,又名崿嶺,也在現(xiàn)在的河南省境內,位于登封縣的東南。江姓家族與河南的淵源,竟悠長若此 !在河南地區(qū),伯益的子孫繁衍了好長一段時間,傳到了他的第三十一世孫嬴濟,由于相周武王有功,就正式被封于河南,國號為江。當時的江國,是在今河南省息縣的西南。

距今三千年前受封于江國,使顓頊帝的這一支子孫開始跟 [ 江 ] 字結緣的嬴濟,他的子孫又在河南地區(qū)蕃衍了兩、三百年的時間,一直到周惠王的時候,正好傳到嬴濟的第十六世孫江貞當國,這個小國才被強大的楚國所滅。

國亡之后,江國的公族后裔一方面依照當時的習俗,紛紛 [ 以國為氏 ] 而姓了江,另一方面,江貞又率領了大夥族人,遠離河南的傷心之地,跑到山東去另立基業(yè),并且,他們的歷代子孫在山東都有出類拔萃的表現(xiàn),長時期享有盛名,于是,江姓的 [ 濟陽 ] 郡望,就這樣很自然地產(chǎn)生了。

當江貞所率領的這一支江國后裔在山東地區(qū)另立門戶之際,另一方面,在老家河南,也有很多江國后裔在繼續(xù)繁衍,這就是江姓 [ 淮陽郡 ] 的由來。由此可見,江姓家族的郡望固然有 [ 濟陽 ] 與 [ 淮陽 ] 之別,而實際上,在血緣方面根本就沒有二致
浙江錢氏名人?
1個回答2024-03-16 20:20

不知道是不是浙江人。比如1.錢若水,宋代名臣。2.錢鐘書,現(xiàn)代作家文學家。3.錢易。浙江杭州人。北宋進士。

朱氏江山是那朝
1個回答2024-03-05 22:09
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31年——恢復了漢人國家的布衣天子,明朝開國之君。朱是明朝國姓
廬江郡何氏
1個回答2024-03-16 01:17
黃屯方何。古時候廬江郡何是大姓,現(xiàn)在何也多。何氏陵園在白湖泉水那,相傳乃何氏始祖
江西嚴氏來源?
1個回答2024-07-12 21:22

3 個嚴姓家族 江西省贛州市嚴氏、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嚴氏、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和吉安市永豐縣嚴姓

江蘇顧氏的來歷?
1個回答2024-05-23 11:45

答江蘇顧姓是望族之一,有說是越王勾錢的后輩。歷代名人來自江蘇顧牲的很多。

江蘇靖江徐氏來源
1個回答2024-04-20 08:51
徐?xú

  徐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一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1.66?%。

  遠古的徐人(徐戎)是東夷部族的重要分支。而徐文化先于江南吳文化產(chǎn)生,因此,早在西周時代,徐文化就成為江淮地區(qū)的先進文化。?

  根據(jù)徐圖騰,左邊的“彳”,不是兩個人,而是一只鳥。這很容易理解,五帝之一的白帝少昊(中國贏姓及其秦、徐、黃、江、李等數(shù)百個姓氏的始祖)是遠古時羲和部落的后裔,東夷人的首領。東夷人的重要特征就是對飛鳥的崇拜,發(fā)展到后來,就是鳳凰。右邊的“余”,也不是多余的意思,要分開看:上方是祭祀的器具;下方是水,即淮河。所以,徐就是東夷部族中掌握祭祀的族群。

  在東夷集團中,商部族的徐人是王族。(殷的含義是夷,商的含義中有高臺的意思。而高高在上的只能是王族了。)大概是掌管文化、宗教的緣故,周朝時,徐部族以徐偃王講仁義最為出名。后來東夷衰落,徐文化的中心從魯南轉移到淮南,淮夷的地位也就提高了。舒(群舒)即是徐人的外圍,舒即徐。

  后來,有一部分徐人向南遷播。早期向南的,就是楚。(古代的楚、徐本是同音字。)后期向南的,就是吳。(吳與虞互通,與“余”同音。)所以,可以理解為,徐人南遷開發(fā)新地域,上山的,“荊棘遍地”,即是“楚”以鳥木為生;下海的,“通江達?!?,就是“吳”,即長江入口(江陰以東的寬口,古代是大海),以魚(漁)為生。

[編輯本段]尋根溯源

  徐姓起源有三:

  一、伯益之子若木封于徐國說?!白匀裟局临韧跞溃瑸橹芩鶞?,復封其子宗為徐,子宗十一世章羽,昭三十年,為吳所滅,子孫?以國為氏?!保ㄕZ見《通志·氏族略》)。另據(jù)《元和姓纂?》所載,伯益(白帝少昊的后人)曾助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封其子若木于徐(今山東郯城一帶),建立了徐國。傳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時,由于他愛護百姓,施行仁政,結果不僅徐國,連周圍三十幾個諸侯國都非常擁戴他。適逢當時,周穆王不理朝政,整日沉迷于游玩打獵,徐偃王起了代周為天子的想法,起兵造反,正在西王母做客的周穆王乘坐造父之車適時趕回,眼看就要兵戎相見,徐偃王不忍心士兵流血犧牲,于是棄國出走于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帶的山中,由于他深得民心,跟他進山的百姓數(shù)以萬計。周天子獲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為感觸,于是便讓偃王之子繼續(xù)治理徐國。因若木首封徐國,其后代便以國為氏,稱為徐氏,徐若木便為徐姓的得姓始祖。?
廬江堂的廬江堂何氏世系二
1個回答2024-03-15 07:48

三十八世:大郎長子三郎。生于后梁乾化二年壬申歲即公元912年。遷居長汀縣河田開基。妣曾、李郭氏,生子:友忠、友全、七郎。
大郎次子四郎。生于后梁乾化四年甲戌歲即公元914年。遷居赤岸開基。妣羅、劉、黃氏。生子:二十郎。
大郎三子五郎。生于后梁德三年癸未塵純高歲即公元923年。歿于北宋真宗景德四年丁未歲(1007年)遷乳洋劉坑。妣鐘氏三郎,誥贈淑德孺人。生子六:長子九郎(夭)。次子十郎,字昌黎、諱先,乙卯生,任贛州推官,子孫在贛州廣昌、會昌、于都等處。三子十一郎,子孫散居廣東程鄉(xiāng)松源(今梅州市梅縣區(qū)松源鎮(zhèn))。四子十三郎,遷居江西吉安白鷺洲,子孫分居湖南桂陽縣。五子十六郎,字萬盛,子孫分住廣東梅州市梅縣區(qū)、大埔、興寧、蕉嶺、梅州市梅縣區(qū)松源鎮(zhèn)、福建上杭、武平等處。六子十七郎,字蘭圩,子孫徒翁及上杭來蘇,墓在武不冷洋。
大郎四子六郎。生于唐天成元年丙戌歲即公派尺元926年,遷居廣東海豐。妣黃氏,生子五: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念六郎。
大郎五子八郎。字章萬。生于后唐長興三年壬辰歲即公元932年。遷居廣東河源,妣李氏,生二子:三七郎、四七郎。
大郎之女仙姑。生于后晉高祖元福二年丁酉歲(公元937年)十月十四卯時。誕前三日,滿屋異香,彌月而不散。孩提時質根聰猛,性卻醇孝,趨圍問安外,惟靜坐巖中,以參無竊。不飲酒,不菇葷,辟南巖修貞?zhàn)B性,知過去未來之事。當時人不知共名,稱為仙姑。宋哲宗元佑元年丙寅歲(公元1086年),仙姑一百五十歲,坐化于乳洋劉坑大郎公世孫六一郎家終壽。臨死之時沐浴整衣,道服端坐,含笑自若。而半空中有鼓樂聲,如引導者焉,袢云繚繞玄鶴飛翔。姑題詩騎箕歸閬苑乘轉清虛,愧質雖難待,精魂只自知,葬乳洋乾湖塘龜形肩井穴。
注:本地老譜在大郎公欄還載大郎另五子即:顏氏所生大福郎、二郎,鄧氏所生七郎、九郎、十郎。武平象洞何氏族譜無記載,大郎公遺囑詩亦未提及此五子。且按老譜所記其出生年份疑點甚多。如大福郎(即一郎)出生于923年,比五郎還后一年。七郎(康定庚辰年)和九郎(嘉歷丁亥年)的出生年號經(jīng)查無此帝號。疑為后人誤記。但老譜已載,亦抄錄于下,供后人考證。
大郎之子大福郎。字萬明。生于太平癸未歲(即公元褲辯923年),徒江西信豐黃田岡。妣劉氏。同夫葬白石崗龍形。
大郎之子二郎。字章茂。生于康熙丙午歲即公元926年,遷程鄉(xiāng)。
大郎之子七郎。字名海。生于康定庚辰年。葬永定樟坑尾龜形。分派信豐源石背。
大郎之子九郎。字朝洪。生于嘉歷丁亥年。分派潮州南左廊,又往信豐石背、南康牛枧頭。
大郎之子十郎。字昌黎。葬巖前坑口燕子形。分派巖前象洞司。配夏氏。
三十九世:五郎之子十六郎。諱義元,字萬盛,號景行。生于北宋太祖乾德四年丙子歲(公元966年),歿于咸淳辛未年十月十三日。葬于象洞園山生蛇掛樹形。妣潘氏三娘,生于北宋大祖乾德五年丁卯歲(公元967年),歿于北宋仁宗慶歷八年戊子歲(公元1048年),葬于乾南寨背大丘角筠竹山。生子二:長念八郎,字桂榮,住大浦里村。次三十郎。繼李氏,生于北宋太宗淳化元年庚寅歲(公元990年)。歿于北宋英宗治平二年乙已歲(公元1065年)。葬同夫墳。生子三:長念七郎,字桂遙,住廣東梅州大浦縣,遷梅州興寧;次十八郎,字桂進;三念四郎,字陽羨。
四十世:十六郎之子三十郎。諱先聲,字桂宗,號念三郎,生于北宋真宗景得元年甲辰歲(公元1004年)。任司官。原葬冷洋坑。遷葬上杭來蘇鄉(xiāng)中都下坑仙人按劍形壬山丙向。妣王氏十三娘,生于宋真宗祥符七年甲寅歲(公元1014年),葬峰背大龜趕小龜形。繼潘氏二娘,與王氏共墳。二妣生子六:長六一郎,字秀標;次六二郎,字秀林,分派定南天華司;三、六五郎,字秀龍,分派吉安府萬安縣;四、五七郎,字龍,分派江西省袁州府。五、五六郎,字秀揚,分派湖北;六、五四郎,字秀梅,徒泰和竹頭高。
四十一世:三十郎之子六一郎。諱進朝,字秀標。生于北宋仁宗天圣四年丙寅歲(公元1026年)正月初四。妣范氏、繼吳氏、繼賴氏。
范氏生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壬申歲(公元1032年)。歿于北宋神宗元豐八年乙丑歲(公元1085年),同夫葬。生子三:長伯一郎,徒嘉應州程鄉(xiāng)(今梅州市梅縣區(qū))。分布于梅州市梅縣區(qū)松源鎮(zhèn)、上杭廬豐、橫崗定塔等處。次伯四郎,字章伸,遷象洞何坊,洋貝水寨子歧嶺下;三伯九郎,留居上杭中都蛟騰六十地。
公妣在何仙姑逝世后,于宋哲宗元佑元年遷上杭中都蛟騰村六十地棗林,成為上杭開基祖。葬于上杭羅坑。永樂十年遷葬下坑仙人按劍壬山丙向。
四十二世:六一郎之子伯一郎。諱發(fā)伯,字章萬。生于北宋仁宗至和乙未年(公元1055年)二月十八日。由上杭來蘇遷廣東潮州程鄉(xiāng)松源(今梅州市梅縣區(qū)松源鎮(zhèn))。葬平園寨背大坑邊蛇形。妣雷氏、曾氏;生九子:
千一郎:字先琪,居松源,其一孫遷翁源。
千二郎:字先瑞,復居上杭廬豐棉村。子孫有遷長樂、翁源。有裔孫何崇乾僑居美國伊利偌斯州。
千三郎:字先珍,分派龍南縣羅圍,又遷上杭棉村。
千四郎:字先佩,分派吉安龍泉烏泥坑。子孫又分居揭陽鎮(zhèn)平(今蕉嶺縣)、湯坑新村陂角,松源中崗。
千五郎:字先珠,分居南康何西坑。
千六郎:字先琳,分居鎮(zhèn)平(今蕉嶺)后開派湖廣等,其中何煥喜等居臺灣桃園縣。
千七郎:字先玢,復居上杭廬豐棉村。

望江縣鄒氏名人
1個回答2024-05-06 10:35
  中文名稱
  望江縣
  外文名稱
  Wangjiang County
  別 名
  雷池
  行政區(qū)類別
  縣級
  所屬地區(qū)
  中國安徽安慶市
  下轄地區(qū)
  華陽鎮(zhèn)等8個鎮(zhèn)、2個鄉(xiāng)
  政府駐地
  華陽鎮(zhèn)
  電話區(qū)號
  0556
  郵政區(qū)碼
  2462****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