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送別兒歌曲譜

《長亭送別》的歌譜
1個回答2022-06-27 18:51
偶然的我們相遇
變成了忘年知已
同耽心共憂慮
帶給我友情的溫馨
縱然你將遠去異域
友誼相系暖自我心底
縱然你將離我遠去
友誼相系你我心底
我在這默默祝福你
祝福你能有好運氣
娶一個賢德的妻
幫助你奠定事業(yè)基
沒有什么好送給你
送你一首自己譜的曲
陪你遠渡太平洋
做為一份祝福的禮
長亭送別 曲譜
1個回答2022-08-30 01:34
是京劇嗎?如果是京劇,那京劇里的長亭送別可就多了,你可要說清楚是哪一段!
李叔同的長亭送別的歌譜
3個回答2022-08-18 06:01
吉他譜
C F C C G C F C G G7 C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女聲伴)

A G A G A G A G
逝去難忘的光陰還留下多少,這個世界有故事讓人情迷惑,望遠山山外山風在感動我,人生如夢夢醒時悲歡離友。

Bm #Fm A Bm A Bm #Fm A G #F E
歌舞一曲送別離內心悠悠,誰又知道你看到說到的理由, 故事中的世界在慢慢告訴我,也許這樣的世紀不再有。

D A D G A D G D A A7 D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余歡,今霄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G A D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余歡,今霄別夢寒。夕陽山外山。
送別的詩。謝亭送別。
1個回答2023-01-09 19:29
送元二使安西
《長亭送別》講的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1個回答2024-01-23 05:44

《長亭送別》是《西廂記》的戲劇沖突的焦點,集中在對科舉功名的態(tài)度上。

老夫人執(zhí)意在“拷紅”后第二日即打發(fā)張生上京赴考,“駁落呵休來見我”,表現(xiàn)出一種毫無回旋余地的頑固立場。

張生原來就是一個打算上朝取應的舉子,由于邂逅鶯鶯才滯留蒲東,現(xiàn)在愛情已獲得,上京應考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因此,可以說,在求取功名這一點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

只有鶯鶯是反對張生上京赴考的,但她無力留住張生,內心十分痛苦。

這一場三個主人公對科舉功名的不同態(tài)度,表現(xiàn)了禮教和愛情的對立以及禮教對婦女的壓迫。

出自長亭送別的成語
1個回答2024-02-29 05:04
離鄉(xiāng)別井離鸞別鳳、離情別苦、離鄉(xiāng)別土、別鶴離鸞、生死離別、生離死別、離鸞別鵠、愛別離苦、離情別恨、離鸞別鶴、別恨離愁、離情別緒
送別詩詞 長亭
1個回答2024-03-03 07:40
  唐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王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宋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唐王初《送王秀才謁池州吳都督》:池陽去去躍雕鞍,十里長亭百草干。衣袂障風金鏤細,劍光橫雪玉龍寒。晴郊別岸鄉(xiāng)魂斷,曉樹啼烏客夢殘。南館星郎東道主,搖鞭休問路行難。
  
  李叔同(弘一大師)《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謝亭送別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3-31 22:43

詩詞鑒賞:《謝亭送別》閱讀答案 (2012無錫) 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注】①勞歌:送別歌。

《長亭送別》講的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1個回答2024-01-25 11:07
《長亭送別》是《西廂記》的戲劇沖突的焦點,集中在對科舉功名的態(tài)度上。老夫人執(zhí)意在“拷紅”后第二日即打發(fā)張生上京赴考,“駁落呵休來見我”,表現(xiàn)出一種毫無回旋余地的頑固立場。張生原來就是一個打算上朝取應的舉子,由于邂逅鶯鶯才滯留蒲東,現(xiàn)在愛情已獲得,上京應考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說,在求取功名這一點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只有鶯鶯是反對張生上京赴考的,但她無力留住張生,內心十分痛苦。這一場三個主人公對科舉功名的不同態(tài)度,表現(xiàn)了禮教和愛情的對立以及禮教對婦女的壓迫。
長亭送別中的典故
1個回答2024-02-22 11:16
前有詩仙李白在《菩薩蠻》中用"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表達歸期遙遙的難解愁緒,后有白衣卿相柳永在《雨霖鈴》用"寒蟬凄切,對長亭晚"表達離別的不舍與哀愁。在中國漫長的古代歷史當中,"長亭"這一意象被廣泛的運用在各類文學作品當中,主要被用作送別與盼歸的形象。

而據(jù)國語辭典的記載,長亭是"古時每十里所設,供行人休憩的驛站"。"送君十里長亭,折支灞橋垂柳",那作為送別的典型意象,難道古人真的每次都足足送了十里么?想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得先從長亭的來歷說起。

漢代以前從"民間"再走向"官場"的長亭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供旅人休憩所建筑的亭

長亭是由亭子所發(fā)展而成的,而據(jù)《漢字中的古代建筑》所記載,亭子"大約出現(xiàn)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其最初的功能是供人休憩的。" "從前書信很慢,車馬很遠。"這句話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詳。

古代驛站

古時候的交通非常不發(fā)達,有錢人還能坐坐車馬,窮人大多都是徒步趕路,亭子不僅能作為疲憊時的休憩之所,還能在炎熱的夏天為人們帶來蔭涼,在暴雨的時候為人們提供一個庇護之所。在《釋名》中說,"亭,停也,人所停集也。"無數(shù)的旅人過客從四面八方來到這小小的亭子當中,短暫地停留過后再次踏上路途,或是直接去到最終目的地,或是去向下一個亭子。

2.秦漢時期將長亭劃入官場設定的政策

《后漢書·志第二十八》有記載:"設十里一亭,亭長、亭侯。"從秦朝開始,亭子逐漸變成官用辦公場所,有設在各個城、鄉(xiāng)處用來維持地方治安的鄉(xiāng)亭,鄉(xiāng)亭中的長官成為亭長,或校長;有用來傳遞公文的郵亭,古時候傳遞書信主要還是靠馬匹,但即使是千里馬也是需要休息的,因此就會設置專門的郵亭來中繼;還有用來管理市場交易設在城市當中的市亭,用來觀測敵情傳遞情報,設在邊境或交通要道上的邊亭等。而漢朝對亭子的設置則基本沿襲了秦制。

按照秦制規(guī)定,三百步為一里,也就是大概每隔四千米設立一個亭。這個距離如果用走的話大概需要一個多小時,這個時間無論是對于負重而行還是輕便而行的人來說,都是一個比較好的休息間隔時間。

十里亭

所以當漢代的經(jīng)濟逐漸繁榮起來,建制更加完善的驛站越來越多,民間相繼建起各大客舍旅店,官亭逐漸被各大驛站和旅店所取代后,原來設置在交通要道、村口城邊的亭子自然就變成了旅人臨時歇腳的場所和大部分人迎來送往的禮儀場所,出于管理的方便,秦漢所設的十里亭必然都建設在人口匯集的交通要塞和村子城池的出入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