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東西”了?這樣做,讓他知錯并勇于認錯

2023-11-30 06:05

1個回答

前些天,一位要好的高中同學來我家,剛進門,神情似乎有些緊張,忙問她發(fā)生了什么事,她把事情的經(jīng)過說了一下。

原來是她3歲的兒子,放學后接回家,發(fā)現(xiàn)書包里多了一個玩具。同學有點納悶,便問兒子,這個玩具是怎么來的。剛開始兒子支支吾吾的,又問了幾句,才知道原來是他私自把同學的玩具帶回家。

看到這種情景,同學就有點懷疑兒子“偷東西”了,但是又怕突然給孩子貼標簽,讓后果變得嚴重了,這才到我家一起想想辦法。

當發(fā)現(xiàn)孩子突然把“陌生”的東西帶回家,先不要給孩子的行為定性,而是要看看事情發(fā)生的背后的原因,這樣才能更客觀的對孩子做出引導,而不傷害他。

現(xiàn)實是,當父母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孩子有“偷”的苗頭或行為時,往往會立刻帶有“成見”的認為,孩子就是“偷”了。就像同學一樣,開始懷疑。

其實, 當我們走進孩子的世界,會發(fā)現(xiàn)遠沒有我們想的那么復雜,更多的是單一和簡單。 隨著對孩子世界了解的越來越多,關于“偷”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從兒童心理學來說, 孩子在小學前,常以自我為中心,物權意識雖已萌芽,但還沒有完全形成。這個時期的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最先想到的是把它拿走,占為己有。

這源于孩子的占有欲望,對于自己沒有玩過的東西,在好奇的驅(qū)使下會很想獲得,所以,他會選擇悄悄的把東西帶走。

但這一行為的發(fā)生,并不等同與大人所說的“偷”,前者是孩子的心智還未成熟,在不知后果和性質(zhì)的情況下發(fā)生的,而后者是知后果,仍然這樣做。

家長對待“偷東西”的第一反應,至關重要。

不立即向孩子強調(diào)“偷”的行為及后果,并不是要擱置這件事,而是, 在調(diào)整好對于這件事的態(tài)度后,再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教育,不是沒完沒了的責備,而是陳述發(fā)生的事實。 讓孩子知道物品的歸屬權,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

教育,要做到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特別是對一些只是單純的喜歡玩具的孩子來說,也許一次傷害就能在心里留下很長時間的陰影。把事情的經(jīng)過給孩子講清楚,把該怎么做告訴他。

教育,要不激起孩子的對抗和對自己的厭惡。 如果給孩子定性為“偷東西”,這是年幼的孩子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從此標簽就會被貼在心里。

一旦這樣,就會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并開始討厭自己,認為自己不好。

如果對孩子的責備太過嚴重,則失去了這件事情的教育意義,而把孩子推向了不好的那一方,這不是我們教育孩子的初衷。

教育孩子,不是作為檢察官,找出“犯人”,而是通過這件事,如何把孩子引向更好的方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在微博上,看到國外一位爸爸在處理孩子“偷東西”的事情上,可謂教科書級別,值得借鑒。

爸爸: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兒子:巧克力。

爸爸:是嗎?我們有付錢嗎?

兒子:沒有。

爸爸:有嗎?(再次強調(diào))

兒子:沒有……

爸爸:這并不有趣!這不是惡作?。∥覀儾荒芡禆|西。(表明態(tài)度,告知事實)

(這時,兒子蹦蹦跳跳跑到貨架旁,想把巧克力放回原位,但卻被爸爸阻止。)

爸爸:你要告訴這位女服務員。(爸爸指向前方,一位女服務員站在那里)

(此時,兒子的表情開始變化,并說道“我好羞恥”,一邊難為情的貼著爸爸,一邊不愿意去,但爸爸很堅持。)

爸爸:你害怕嗎?(與孩子共情,先安撫他的情緒)還可以再做這種事嗎?你必須親手交給她(女服務員)。

(最后,孩子捂著哭泣的眼睛給女服務員,并得到一聲“謝謝”。)

當孩子拿走了別人的東西,我們不但要讓孩子知道,隨意的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行為。同時,還要讓他付出一點代價, 教導他勇于認錯,謹記這次的事情。

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認識到這次錯誤,記住這次教訓,但又沒有用語言傷害到他,這是恰如其分的教導。

要允許一個孩子可以在適當?shù)哪挲g段犯相應的錯誤,如:說謊、打架、偷東西。要多引導,少訓斥,更不要以此認為,孩子是壞孩子。

孩子在成長中,正是因為每一次的試錯,長大后,才能分辨什么是對。

作家三毛,曾講述他偷過媽媽五塊錢的經(jīng)歷,將五塊錢拿在手里,心里備受煎熬,直到把它重新又還給媽媽,才著實長長的松了一口氣。

三毛媽媽早已洞察到一切,但最后看到錢,還是說:“大概是風吹的吧!找到了就好?!?/p>

自此以后,父母開始突然管起三毛孩子們的零用錢,每個小孩一個月一塊錢,還給買了一盒外國進口糖果。

當三毛長大后,跟母親說起偷錢的事,母親笑稱不記得了。

據(jù)很多人講述,小時候和三毛一樣,都有偷東西的經(jīng)歷,偷的時候心里的滋味并不好受,偷東西不一定是壞孩子,但一旦引導不好,很可能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陰影。

那么,該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簡單來說,可以進行這三步:

看到孩子拿著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要先用“偷東西”指責孩子,給他貼標簽,一旦把標簽印在孩子心里,再想去除就不容易了。更不可以用“看賊”的眼神看孩子,這樣他能感受得到。

可以先問一問孩子, “東西是哪兒來的”, 讓孩子慢慢的告訴你;然后再問: “為什么要把它帶回家?”“是喜歡?還是其他原因?” 知道了前因后果,再告訴孩子物品歸屬權。

可以這樣告訴孩子,每個人都只能拿自己的東西,別人的東西要經(jīng)過他們同意才可以拿起來玩,一定不可以把玩具帶回家;然后教孩子換位思考,“如果別人把你的玩具拿走了,你會怎么辦?”

最后,讓孩子自己主動承認錯誤,這個過程,父母不可以代勞。這樣做, 可以讓孩子從心底里認識到什么行為是正確的,什么行為是錯誤的,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每個孩子的成長經(jīng)歷各有不同,對待“偷東西”這件事也不可以一概而論,需要根據(jù)當時的情況隨機而變,有時可以用三毛媽媽的“軟辦法”,也可以用“三步走”的硬辦法,這需要父母用智慧來分辨。

— END —

相關問答
如何上不認錯的多多和有勇氣的多多怎么上課
1個回答2024-01-24 21:37
中班語言:不認錯的多多和有勇氣的多多 目標 1.感知掩飾過失和敢于承認錯誤的兩種行為,理解承認錯誤是一種勇氣。 2.能和教師一起分角色講述故事,體驗敢于承認錯誤的勇氣。 準備 1.掛圖第 號,故事磁帶...
全文
中國人勇于認錯的事例
1個回答2024-01-27 11:42
負荊請罪:原指廉頗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后被人用作表示真心誠意地向人道歉。
現(xiàn)實生活勇于認錯的例子?
1個回答2024-01-20 19:09
列寧打破花瓶的故事
關于勇于承認錯誤的作文
1個回答2024-01-26 04:13
勇于承認錯誤 列寧八歲的時候到姑媽家去做客,不小心打碎了一只花瓶。因為沒有人看見,當姑媽問起是誰打碎的時,列寧和其他孩子一樣地說:“不是我!”但他母親從他的表情上還是看出是他打碎了花瓶。應該怎樣...
全文
讓孩子勇于認錯的秘密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1-24 19:13
孩子不敢認錯是因為臉皮太薄,怕被責怪,說個話糙理不糙的辦法,讓他的臉皮厚一點
我勇于承認錯誤 作文 4年級
1個回答2024-01-18 17:40
列寧八歲的時候到姑媽家去做客,不小心打碎了一只花瓶。因為沒有人看見,當姑媽問起是誰打碎的時,列寧和其他孩子一樣地說:“不是我!”但他母親從他的表情上還是看出是他打碎了花瓶。應該怎樣對待孩子撒謊這件事呢...
全文
關于勇于認錯的反例有哪些
1個回答2024-02-05 17:34
上次我把數(shù)據(jù)庫生產(chǎn)庫的數(shù)據(jù)給干掉了 本著勇于認錯的想法 跟領導匯報了 結果給了我處分 罰了幾千塊錢 后來我才知道 那部分數(shù)據(jù)每天都有全量同步機制 我根本用不著道歉 跑一下存儲過程就OK了 這 就是反例...
全文
勇于承認錯誤 話題作文
1個回答2024-05-13 08:36
勇于承認錯誤 王昕出門辦事,上司催她快點回來,說部門要開個會??赏蹶可狭顺鲎廛嚭?,路上堵得出租車根本就跑不起來。上司讓他3點之前回到辦公室。結果四點半王昕才慌慌張張地跑回來。一進辦公室,...
全文
勇于承認錯誤 話題作文
1個回答2024-05-13 11:48
勇于承認錯誤 王昕出門辦事,上司催她快點回來,說部門要開個會??赏蹶可狭顺鲎廛嚭螅飞隙碌贸鲎廛嚫揪团懿黄饋?。上司讓他3點之前回到辦公室。結果四點半王昕才慌慌張張地跑回來。一進辦公室,上司就...
全文
關于勇于承認錯誤的作文
1個回答2024-01-25 21:13
勇于承認錯誤 列寧八歲的時候到姑媽家去做客,不小心打碎了一只花瓶。因為沒有人看見,當姑媽問起是誰打碎的時,列寧和其他孩子一樣地說:“不是我!”但他母親從他的表情上還是看出是他打碎了花瓶。應該怎樣對...
全文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