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者,得也

2022-05-30 00:12

其出處(上下文)和大體意思。
2022-05-30 04:10
《管子》曰:“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以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之與德無間,故言之者不別也。間之理者,謂其所以舍也”[97]。盡管如此,盡管“道之與德無間”,盡管“言之者不別也”,但這并不意味著,“道”就是“德”,而“德”就是“道”;換句話說,盡管“道之與德無間”,“言之者不別也”,但在古典時代,此二者間還是有所區(qū)別的。對此,王弼曾于《老子》第三十八章之中作過這樣一個著名的解釋:“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同時,他又于《老子》第五十一章之中再作解釋道:“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這一釋義堪稱不易之論。如其所言,“何以得德”?曰:“由乎道也”;若沒有這個“道”(毋寧說“中”),則所謂“德”(毋寧說“和”)是根本談不上的——因為所謂“道者”,乃是“物之所由也”;而所謂“德者”,則不過只是“物之所得也”,而且是“由之乃得”——也就是說,若不由“之”,不由這個“道”、這個“中”或者不由這個“中道”的話,則這個“物之所得也”的“德者”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而便將無從談起——其中“中即道也”,“道無不中”;而所謂“德者”,則相應(yīng)地也只能是“和”。正像若沒有“中”便沒有“和”一樣,若脫離于“道”,則這個“德者”,顯然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也許正惟如此,《老子》才被稱之為“道德經(jīng)”,而且即使帛本《老子》因編排上“德經(jīng)”在前、“道經(jīng)”在后而與《韓非子?解老》篇的順序若合符節(jié)并被慣稱為“德道經(jīng)”,但為其所根本凸顯的亦無疑乃是這其中的一個“道”而非“德”字,而且此二者間并不平列,亦不可等量齊觀。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