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吳歌——秋歌鑒賞

2022-10-23 05:15

從(秋歌)前4句來看,詩歌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詩人又是如何營造這種意境的?
2022-10-23 10:01
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秋月?lián)P明輝”的季節(jié)特點。而見月懷人乃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方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jié),故寫月亦有興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月光,(制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于思婦又是何等一種挑撥呵!“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語天然而得詠嘆味。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guān)征人的深情。著“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里,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儼在,“玉關(guān)情”自濃.
更多回答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月光籠罩著整個長安城,家家戶戶搗衣的砧聲如同多聲部合奏一般此伏彼起。視覺意象的空明遼闊,聽覺意象的恢弘共鳴,無人能夠逃出這支纏綿悱惻、彌天塞地的樂章。更有那吹不盡的秋風從遠古吹向未來,千百年間風中傳送著同一種情感:“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是所有思婦共同的心聲。李白仿作的這首民歌情感真淳深摯,意象單純鮮明,語言平易流暢,是從人的心中自然流出的音樂,宛如天籟之音。無需多層次的描寫,無需增飾情節(jié)與細節(jié),搗衣砧前無數(shù)美麗的容顏是它的背景,綿延的時間深化了它的內(nèi)涵。 月下?lián)v衣,風送砧聲這種境界,不僅思婦傷情,也最易觸動游子的情懷,因此搗衣意象也是思鄉(xiāng)主題的傳統(tǒng)意象之一。前面提到杜甫的《秋興》,就是以白帝城的砧聲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對故鄉(xiāng)的思念。表達類似情感的詩句可以舉出很多: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