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吟詩清音賞析

水龍吟·雪原文|翻譯|賞析_原文作者簡介
1個回答2024-02-01 22:57
水龍吟·雪

[作者] 袁去華 ? [朝代] 宋代

晚來側(cè)側(cè)清寒,凍云萬里回飛鳥。故園夢斷,單于吹罷,房櫳易曉。西帝神游,萬妃縞袂,相看一笑。泛扁舟乘興,蹇驢覓句,山陰曲、霸陵道。

舞態(tài)隨風(fēng)窈窕。任穿簾、兒童休掃。洛陽高臥,蕭條門巷,悄無人到。供斷詩愁,夜窗還共,陳編相照。念寒梅映水,勻妝弄粉,與誰爭好。

《水龍吟·雪》作者袁去華簡介

袁去華,字宣卿,江西奉新(一作豫章)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高宗紹興末前后在世。紹興十五年(公元一一四五年)進(jìn)士。改官知石首縣而卒。善為歌詞,嘗為張孝祥所稱。去華著有適齋類稿八卷,詞一卷,著有《適齋類稿》、《袁宣卿詞》、《文獻(xiàn)通考》傳于世。存詞90余首

袁去華的其它作品

○ 鵲橋仙·明眸皓齒

○ 瑞鶴仙·郊原初過雨

○ 劍器近·夜來雨

○ 水調(diào)歌頭·定王臺

○ 水調(diào)歌頭·鳥影度疏木

○ 袁去華更多作品

如何賞析《聽張立本女吟》?
1個回答2024-03-08 05:43

這是唐代詩人高適的作品。

全文為:

危冠廣袖楚宮妝,獨步閑庭逐夜涼。?

自把玉釵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賞析】

? ? ? ?這首詩的內(nèi)容似無深義,但意境清雅空靈。暗藍(lán)色的天幕上一輪秋月高懸,涼爽的閑庭中幽篁依階低吟。清冷的吟詩聲和著玉釵敲竹的節(jié)拍飄蕩在寂靜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個峨冠廣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

  “危冠廣袖楚宮妝”是一種高冠寬袖窄腰的南方貴族女裝,這身典雅的妝束令人清楚地想見少女亭亭玉立的風(fēng)姿;從“獨步”表現(xiàn)庭院的空寂幽靜和她清高脫俗的雅趣,而“閑庭”又反襯出少女漫步吟哦的悠然神情?!爸鹨箾觥眲t藉其納涼的閑逸烘染了秋爽宜人的夜色,少女孤芳自賞,不求知音,信手擊竹,對月自吟,曼妙動聽,有一種洗盡鉛華的美感。


暮江吟賞析
2個回答2022-09-11 22:35
古人的“可憐”是贊賞的意思,不是現(xiàn)代漢語的可憐。
苦寒吟賞析
2個回答2022-06-29 09:59
詩意:

本詩描寫的是冬天十分寒冷,十分蒼涼的情景。
本詩所表達(dá)的意境是:
孟郊一生生活貧困,詩多啼饑號寒、傾訴窮愁的不平之鳴。其代表作《苦寒吟》可以看作是詩人一生悲涼的形象寫照。
水滸傳第十九回好句賞析
1個回答2022-12-21 00:14
看下再告訴你好好寫
九色鹿王本生故事賞析?
1個回答2024-01-28 13:50

作為內(nèi)含某種寓意的本生故事,此圖圍繞主題,構(gòu)思匠心極見成功。如把九色鹿視為正義的化身,在國王面前慷慨陳詞譴責(zé)溺人忘恩負(fù)義,表現(xiàn)得理直氣壯。而把告密的溺者處理成一副奴婢相,國王則表現(xiàn)出“至高無上”的情態(tài),側(cè)身擱臂于王肩傾聽告密的王后則是滿臉的得意模樣

朱自清《春》賞析?各段賞析?
2個回答2022-11-26 23:07
朱自清的春,贊美春天的生機勃勃,萬物復(fù)蘇,以及春回大地的溫暖,一年之計在于春,散文的每一段里都無一不在透露著這種對春天的情感,贊美與謳歌。
求 朱自清《春》和《春風(fēng)》賞析
1個回答2025-03-14 02:49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單純,主題明朗,語言優(yōu)美,人們往往把它解讀為一篇“春的贊歌”。其實這是一種誤讀?!洞骸放c朱自清眾多的寫景抒情散文一樣,看似晶瑩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卻像一杯醇酒一般,蘊涵了綿長而清洌的韻味與芳香,要真正品嘗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這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贊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xiàn)了作家骨子里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學(xué)?!洞骸访鑼?、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細(xì)讀朱自清的《春》,這是一個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對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種自信和自尊,編織著自己的理想之夢。這是一個經(jīng)歷了“心靈煉獄”的知識分子,在大自然溫暖的懷抱中,他沉醉其間,詩情聯(lián)翩,感受到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心靈沖動。他從時代的“十字街頭”撤退下來,又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朱自清筆下的“春景圖”,不是他故鄉(xiāng)江浙一帶的那種溫暖潮濕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種壯闊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畫家筆下那種如實臨摹的寫生畫,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啟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靈釀造出來的一幅藝術(shù)圖畫。在這幅圖畫中,隱藏了他太多的心靈密碼。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開篇就寫得如此明朗、歡快、昂奮的作品,似乎還不多見。這不是一個不諳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這是一個飽經(jīng)憂患的中年知識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所以有這樣一種心境和情緒,一定是因為他走過了一段最陰暗的日子后,找到了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發(fā)自己的一種心境?!芭瓮瓮?,動詞的疊用,顯得突兀、有力、急切,隱含了他曾經(jīng)的陰暗、苦悶歲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對未來的苦苦求索?,F(xiàn)在光明終于降臨到了眼前,他怎么能按捺住歡欣鼓舞的心情呢?“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這是初春的朦朧景象,但又何嘗不是他此時此刻的內(nèi)心體驗?zāi)兀?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現(xiàn)的是一個欣欣向榮、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綠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開的桃樹、杏樹、梨樹,在如火如荼的花團中,飛舞著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溫馨的天空中,吹拂著軟和的楊柳風(fēng),氤氳著土香、草香、花香的氣息,彌漫著各種鳥兒動聽的樂曲,還有牧童嘹亮的笛聲……作者在這里把大自然寫活了、寫足了、寫透了,把大自然詩化了。在這一幅詩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負(fù),一頭撲入了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個孩子投入了母親的懷抱一樣。他想在綠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滾、踢球、賽跑、游戲,盡情地體驗生命的活潑與自由。他全身心地動用自己的視覺、嗅覺、聽覺、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與撫愛。在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變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體驗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燦爛,展現(xiàn)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懷和天真無邪的個性。 但這種美麗的生命體驗畢竟是暫時的、甚至是虛幻的。朱自清信奉“剎那主義”,并把它當(dāng)做醫(yī)治心靈創(chuàng)傷的良藥,而他又深知自己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肩上的重任,作為一個普通人還有許許多多不容推卸的義務(wù)。他要追尋一種有為、有價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歡快的調(diào)子突然變得舒緩、沉靜,出現(xiàn)了綿綿的春雨、朦朧的晚景、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們、辛勤勞作的農(nóng)民。超然的自然景觀巧妙地轉(zhuǎn)換成了一幅現(xiàn)實圖畫,朱自清也從夢的世界回到了濕漉漉的土地上?!笆婊钍婊罱罟?,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薄啊荒曛嬙谟诖骸?,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敝熳郧逶谶@里寫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勞作的人們,更是寫自己的心理、決心和希望。 文章寫到這里,其實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卻給了人們一個意想不到的結(jié)尾,使春天的意象變得更為完整、瑰麗,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變得更加耀人眼目。他連用三個比喻謳歌春天,把春天形容為新生的娃娃、美麗的姑娘、健壯的青年。使舒緩、沉靜的格調(diào)驀然剛健、清新起來,與作品的開頭緊緊呼應(yīng);把滑向平實的現(xiàn)實情境又突然推進(jìn)到了作品上半部分營造的那種明朗、歡快的意境中去,整個意境又連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個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個春天,在春天的引領(lǐng)下執(zhí)著前行。朱自清獲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風(fēng)格演變特別明顯的篇目。
老舍有《春風(fēng)》,朱自清沒有吧!?。?/div>
賞析 桃李吟 邵雍
1個回答2022-08-06 18:50
否極泰來 相生相克之理也
游子吟全詩賞析
1個回答2023-10-10 03:30
這首唐詩《游子吟》的意思:孤燈下,白發(fā)鬢鬢的媽媽正在為即將遠(yuǎn)行的兒子縫制衣裳。細(xì)細(xì)地縫啊,密密地縫,怕的是他一去幾年遲遲不回。細(xì)細(xì)地縫啊,密密地縫,縫進(jìn)了媽媽的牽掛和祝福。媽媽的愛,深如大海,高如藍(lán)天,就像春天的陽光哺育了小草,做子女的將何以回報?
原文:《游子吟》
唐代詩人,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擴展資料
開高核禪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游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氏模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xì)節(jié)自然地流露出來。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戚塵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qū)區(qū)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fā)自肺腑的愛。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