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文廟邵韻兮相聲

府廟的簡介
1個回答2024-03-16 05:56

自始建至明代稱為府城隍廟(簡稱府廟),歷三代城隍神。第一代是五代后唐所敕封的“阜俗安成王”。第二代是明洪武十年(1369)敕封的“威靈公”。據(jù)明成化《湖州府志》,湖州府城隍廟于“洪武二年徙于今所”,同年正月,立《封湖州府城隍威靈公敕牒碑》于府廟。第三代城隍神是明萬歷元年(1573)始尊“湖州府城隍勞公神”,并于廟中專修“勞公神廟”,即俗所謂“廟里廟”。
勞公即明成化八年至十二年(1472—1476)湖州知府勞鉞。查《明史》及舊《湖州府志》,勞鉞字廷器,江西德化(今九江)人,景泰五年(1454)中進士,一生“勤慎耿介,政多愷悌”。成化八年蒞任后,重視教育,初至“見府學頹圯,銳意修建”,經(jīng)一年,新府學落成。他“為人正直,不可干以私”。匪有菲數(shù)百恣睢于太湖,前任知府一對,即用厚禮賄賂,因而猖而不禁。勞鉞下車,匪亦如法炮制,被拒,且將其黨盡數(shù)捕斃匪亦“憚其廉明”。勞于“政務之暇,慨然于郡志未修”,于是以前陳頎所纂而未刊郡志為基礎,命文士張淵增廣修編。唯恐有疏漏,勞知府“復與諸文學士詳加訂成書”,遂成傳世的成化《湖州府志》,世稱“勞志”。
成化十年(1474),勞鉞又命義官尹政范淵募建府廟,于同年二月拆舊廟,至八月十一日落成新廟。正廟五間,高五尋(1尋合8尺),廣十二尋,深六尋;寢廟五間,“俱覆以觫瓦,秋以文甓”。左右兩廡,作為兩個神司。廟“迤邐而南,距中門而止”,“蔽以重門,繚以周垣”。由郡人陳秉中撰《湖州府重修城隍廟記》,立碑于廟內(nèi)。有文章說勞鉞為民除蟲、食蝗蟲而死,或稱“因積勞成疾,不治身亡”。都是口耳相傳道聽途說而已。史載,成化年間湖州并無蝗災,勞鉞也并非因疾而亡。據(jù)《湖州府城隍勞公神廟碑》,勞鉞卒于成化十二年六月十三日。那天,勞鉞“忽沐浴升堂,與士大夫訣別,無疾而逝”。勞鉞死后約一百年,被尊為湖州府城隍神。在原府廟內(nèi)專修勞公神廟(俗或稱勞公祠),供奉勞鉞神像,并建《湖州府城隍勞公神廟碑》,由郡人陸穩(wěn)撰記,文嘉書,于萬歷元年六月立在府廟。從這時開始,湖州府廟才有“廟里廟”之稱。
自明至清,府廟歷經(jīng)多次修繕。明嘉靖三年(1524)重修,三十九年(1560)又重修;萬歷七年(1578)再重修。清康熙二年(1663)重修;乾隆五十三年(1788),湖州知府雷輪重修,自撰《重修湖州府城隍廟碑》,于五十七年閏某月立在廟內(nèi)。此碑現(xiàn)存。
府廟舊時也如同南京的夫子廟、杭州的城隍廟、蘇州的玄妙觀一樣,除了宗教和祭祀活動以外,又是人們的娛樂場所。作為祭祀活動場所,曾御祭湖州城隍神。明景泰中多災。景泰四年(1453)十一月至五年孟春,大雪封凍,太湖渚港瀆凍斷不通舟楫,五年春杭嘉湖大雨傷苗,六旬不止,夏又大水,秋繼大旱,發(fā)生不饑疫。湖州府報奏,朝廷即“御制祭文,命巡撫、尚書孫原貞來祀城隍神”。《御祭湖州府城隍之文碑》于景泰六年閏六月立于府廟內(nèi)。府廟的宗教活動歷史上由道教主持,府廟也是道教正派主持的道觀。府廟又是人民娛樂活動場所。一年四季不斷地有走江湖的戲劇、雜耍、魔術等賣藝人來此演出。它又是說唱湖州大書、湖灘的發(fā)源地。搞戰(zhàn)前還辦過國貨商場,這里有各色小吃、百貨,也有星相卜卦、測字算命等迷信職業(yè)者騙錢混飯,可謂五光十色,無奇不有。

沈斯年邵佳韻是什么小說
1個回答2023-05-17 15:55
《今天我要掌控你》
孔廟和孔府有什么區(qū)別
1個回答2024-01-27 13:32
孔廟和孔府有以下幾個主要區(qū)別:
1. 用途:孔廟是后世為孔子所修的廟,主要用于紀念孔子,而孔府是孔子及其子孫后裔生活起居的房子和院落,即“天下第一家”。
2. 位置:孔廟位于孔府的前面,離孔林也不遠。
3. 歷史:孔廟的建筑時間最久遠,保存最完整,被譽為“天下第一廟”。而孔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稱,是孔子后代家族的府第,它比孔廟的歷史要更長一些。
4. 建筑規(guī)模:孔廟的規(guī)模要比孔府大,從孔廟正門到最里面的大成殿,要經(jīng)過三重門,而孔府從大門到后堂,只經(jīng)過兩道門。
總的來說,孔廟和孔府都是曲阜歷史文化名勝中的重要部分,它們各有特色,歷史價值和地位都很重要。
府文廟的歷史事件?
1個回答2024-03-06 18:44

唐開元末年,泉州孔廟名為魯司寇廟,址在府衙城右。

五代,改為宣圣廟,址同上。

宋太平興國初(976-984)遷建泉州崇陽門外之東南,即今址。

大中祥符二年(1009)遷建于育材坊,去舊學西北。

大觀三年(1109)復遷建于原址崇陽門外。

紹興七年(1137)就原址重建左學右廟,增舊基高二尺余,中為先師殿(大成殿),殿前東西廡。殿左為明倫堂,明倫堂后為議道堂,前為東西十二齊。殿堂南面筑有方池、學池。前為藏書閣、廨宇、庖廩悉備。又化贖庚門舊址門西向,門內(nèi)鑿河浚池以通巽流,筑石橋以納潮汐。

嘉泰元年(1201)再建欞星門,辟武齊。

嘉泰四年(1204)增置官書三千五百余本。

咸淳(1265--1274)中,殿毀,又重建。

元大德三年(1299)。重修明倫堂。

大德十年(1306)整治學校,修大晟樂。

至治元年(1321)塑兩廡從祀像,筑杏壇于欞星門前。

至正初(1341—1349)造大晟,鑄禮器。  九年(1493)大風發(fā)屋,稍作修葺。

嘉靖三年(1524)擴廣泮池,浚堙塞以通潮汐,易濠南居民,辟路通通淮大街。

萬歷三十七年(1609)地震,殿堂兩廡圮又重修。

萬歷四十年(1612)改泮池為園如右官之制。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大修大成門,內(nèi)外及兩廡前柱皆易以石,作金聲、玉振二門石匾,移建崇圣祠于禮殿東北。

康熙二十七年,雍正五年,乾隆三年共頒發(fā)“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與天地參”三匾,后又有嘉慶帝“圣集大成”,道光帝“圣協(xié)時中”,咸豐“德齊幬載”,同治“圣神天縱”,光緒“斯文在茲”等。

濟南府學文廟導游詞?
1個回答2024-03-01 20:40

濟南府學文廟建筑群布局嚴整、規(guī)模宏大,是濟南重要歷史文化遺存。于2010年9月28日修繕竣工并對外開放,修復后的府學文廟恢復了昔日的規(guī)模,重新嶄放出歷史與文化的光彩。整體共七進院落,以大成殿為中心,中軸線上依次排列有:影壁、大門、欞星門、外泮池、屏門、內(nèi)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jīng)閣等建筑,坐落在中軸線兩側對稱排列的有:中規(guī)、中矩亭,鐘英、毓秀坊,更衣所、犧牲所,東西掖門,東西廊廡,東西御碑亭和四齋室等建筑。

水府廟旅游區(qū),感受嶺南文化之韻!
1個回答2023-11-22 12:25
水府廟旅游區(qū)是廣東省高明區(qū)的一個旅游勝地,是嶺南文化的代表之一。在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濃郁的嶺南文化之韻,體驗嶺南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底蘊。本文將從水府廟的歷史、建筑風格、文化內(nèi)涵和旅游體驗四個方面,對水府廟旅游區(qū)進行詳細的闡述。
一、歷史
水府廟建于明朝弘治年間,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相傳,五百多年前,高明百姓因旱災而苦惱,便在此地建廟祈求神明降雨。水府廟由此而來,成為高明地區(qū)最為著名的寺廟之一。
二、建筑風格
水府廟的建筑風格典雅精美,是典型的南國建筑。廟內(nèi)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鐵索橋、水觀音殿、鐘鼓樓等,均為明清建筑。廟宇古樸、雕刻精美、匠心獨具,每一處都散發(fā)著濃郁的南方氣息,是嶺南建筑的代表之一。
三、文化內(nèi)涵
水府廟是一座融嶺南文化、佛教文化和民間信仰文化于一體的旅游景點。廟內(nèi)的建筑、雕刻、繪畫等藝術品,都具有鮮明的嶺南文化特色。例如鐵索橋的建筑風格、水觀音殿的雕刻藝術、壁畫的題材表現(xiàn)等。
從信仰角度來看,水府廟歷史悠久,廟內(nèi)有許多民間信仰的瑰寶,如「狀元香」、「良緣香」等。這些信仰和祈愿方式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xiàn)代人們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途徑之一。
四、旅游體驗
在水府廟旅游區(qū),游客可以參觀古廟建筑和文化遺產(chǎn),觀賞各式各樣的嶺南傳統(tǒng)藝術表演,品嘗嶺南特色小吃,還可以購買各式各樣的當?shù)靥禺a(chǎn)。此外,游客還可以在廟內(nèi)燒香拜佛、祈求心愿實現(xiàn),體驗民俗信仰文化的神秘與神圣。
結論:
水府廟旅游區(qū)是一處能夠感受到嶺南文化之韻的地方。這里保存了豐富的嶺南建筑、嶺南文化和嶺南信仰文化的遺產(chǎn)。它不僅可以讓人們了解到嶺南文化的歷史底蘊,也讓人倍感文化的內(nèi)涵和厚重。建議更多人關注和支持水府廟旅游區(qū)的發(fā)展,以期能夠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府文廟 故事
1個回答2024-01-03 19:35
  府文廟位于福建省鯉城區(qū)百源川池畔,又名府學,始建于唐,宋太平興國初(公元976-981年)移建今址,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建筑格局宏偉,殿宇壯麗,為江南較大的文廟建筑群,建筑風格在全國現(xiàn)存孔廟中罕見。

  泉州府文廟始建于唐開元末年,當時的宰相張九齡題匾“魯司寇廟”。北宋太平興國初年移建文廟于此,其后幾經(jīng)修繕,左學右廟,規(guī)制逐步完整,規(guī)模不斷擴大,占地面積近百畝,形成了以儒學為中心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東南沿海乃至東南亞地區(qū)廣為傳播的重要基地。是東南地區(qū)最大的文廟建筑群。2001年文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福建省兩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廟之一。文廟內(nèi)大成殿的重檐廡殿式結構是泉州目前惟一存在的這種建筑結構,這種結構代表了當時最高建筑規(guī)格。國家文物局羅哲文、單士元及黃景略等專家?guī)状慰疾煳膹R之后認為,大成殿基本保存了宋代結構,為福建省少見。

  泉州府文廟建筑規(guī)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廟古建筑群。主體建筑大成殿為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結構。殿身為斗拱抬梁式結構,整座大殿用48根白石柱乘托,有石雕盤龍檐柱八根,大成殿正中有孔子像,梁上懸掛有清康熙帝御書“萬世師表”。大成殿東為崇圣殿,名宦祠、明倫堂。廟內(nèi)宋太守題詩的夫子泉井等諸多文物保存完好。這些建筑物構成一個完整的文廟建筑群。
府文廟 故事
1個回答2024-01-15 17:49
府文廟位于福建省鯉城區(qū)百源川池畔,又名府學,始建于唐,宋太平興國初(公元976-981年)移建今址,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建筑格局宏偉,殿宇壯麗,為江南較大的文廟建筑群,建筑風格在全國現(xiàn)存孔廟中罕見。



泉州府文廟始建于唐開元末年,當時的宰相張九齡題匾“魯司寇廟”。北宋太平興國初年移建文廟于此,其后幾經(jīng)修繕,左學右廟,規(guī)制逐步完整,規(guī)模不斷擴大,占地面積近百畝,形成了以儒學為中心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東南沿海乃至東南亞地區(qū)廣為傳播的重要基地。是東南地區(qū)最大的文廟建筑群。2001年文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福建省兩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廟之一。文廟內(nèi)大成殿的重檐廡殿式結構是泉州目前惟一存在的這種建筑結構,這種結構代表了當時最高建筑規(guī)格。國家文物局羅哲文、單士元及黃景略等專家?guī)状慰疾煳膹R之后認為,大成殿基本保存了宋代結構,為福建省少見。



泉州府文廟建筑規(guī)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廟古建筑群。主體建筑大成殿為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結構。殿身為斗拱抬梁式結構,整座大殿用48根白石柱乘托,有石雕盤龍檐柱八根,大成殿正中有孔子像,梁上懸掛有清康熙帝御書“萬世師表”。大成殿東為崇圣殿,名宦祠、明倫堂。廟內(nèi)宋太守題詩的夫子泉井等諸多文物保存完好。這些建筑物構成一個完整的文廟建筑群。
孔廟與孔府以及孔林有什么關系?
1個回答2024-01-25 22:38

孔廟位于曲阜城南門內(nèi),是為紀念中國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而建。孔府也叫衍圣公府,是孔子嫡長孫的府第??琢忠步惺チ?,是自孔子死后(前479)孔家子孫的墓地。

孔廟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300米,總面積13.3萬平方米,共有九進院落,貫穿在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對稱排列??讖R群的布置屬于“方根”體系,由大方小方、前后左右庭院,有機組合成為建筑空間的整體。仿皇宮的體制,分成中、東、西三路布局。

孔廟的建筑主體是大成殿,是歷代皇帝祭孔子的地方,位于孔廟中央。唐代稱為文宣王殿,宋徽宗趙佶尊孔子“集古圣先賢之大成”,更名為大成殿。雍正年間毀于雷火,后經(jīng)雍正皇帝特許仿故宮太和殿形式重新修建。大成殿高31.8米,殿基占地1836平方米,殿內(nèi)有28根擎檐石柱,每根高6米,徑長0.8米,正面并立10根,每根深刻浮雕兩條巨龍盤旋騰空,追戲火焰寶珠,精巧絕倫。殿內(nèi)高懸“萬世表”等10幅巨匾,系乾隆手書。

孔府位于曲阜城中心孔廟的東側,占地面積約1.6平方千米,有樓房廳堂共463間,九進院落,三路布局??赘c孔廟相比,風格較樸素,屋頂用青瓦,梁柱用黑漆,彩繪也不是最高制。東路為東學,是衍圣公習讀的地方,西路便是西學,是衍圣公會客的地方。

孔府的主體部分在中路,分前衙與后宅兩大區(qū)??赘箝T坐北朝南,寬3間,深2間。門前左右有雌雄雙獅,大門正中上方高懸藍底金字“圣府”,由明代宰相嚴嵩題筆。兩旁懸掛金字對聯(lián)“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出自清代才子紀昀的手筆。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門外,城門至孔林之間有一條著名的林道(亦稱神道),全長1266米,兩旁蒼松翠柏,夾道而立。中跨“萬古長春”坊,坊東西各有一碑亭,東為《大成至圣先師孔子神道》碑,西為《闕里重修林廟》碑,均是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立。林道盡頭即是孔林大門,正中有“至圣林”三個金字??鬃幽乖诳琢值闹行牟课唬股戏馔粮呒s4米,總高6.2米,周圍88米。

孔廟、孔府、孔林,是中國古代推崇儒家思想的象征。保存下來的古建筑群和大量珍貴文物,集人文、建筑和自然之美。

有關孔廟、孔林、孔府的內(nèi)容
1個回答2024-01-30 14:18
孔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 ,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筑特色、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筑群。

孔廟始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 弟子們將其生前“故所居堂”立為廟,“歲時奉祀”。當時只有“廟屋三間”,內(nèi)藏孔子生前 所用的“衣、冠、琴、車、書”。其后,歷代王朝不斷加以擴建。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 桓帝令修孔廟,并派孔和為守廟官,“立碑于廟”。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又下詔 在魯郡“修起舊廟”,但當時孔廟的規(guī)模并不甚大。西晉末年“廟貌荒殘”。東魏興和元年(公 元539年)修繕孔廟,“雕塑圣容,旁立十子”,為孔廟有塑像之始。唐初除了在國都的最高學府 國子監(jiān)修建“周公、孔子廟各一所”外,皇帝又下詔“州、縣皆立孔子廟”。唐代修廟5次, 北宋修了7次。最大的一次是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擴大舊制....凡增廣殿堂廊廡316間”。金代修了4次,元代修了6次,明代重修、重建共達21次之多。 最大的一次是明孝宗弘十二年(公元1499年)當時孔廟遭雷擊,大成殿等主要建筑120余楹“化為灰燼”?;实壑煊议碳泵ο铝钪匦蓿瑲v時5年,耗銀15.2萬兩。到了清朝, 孔廟又修建了14次。最大的一次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當時孔廟又毀于雷火世 宗胤真除親到太廟祭孔外,又“發(fā)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監(jiān)修,凡殿廡制度規(guī)模,以至祭器儀物,皆令繪圖呈覽,親為指授”。為加快工程進度,還調(diào)集了12個府、州、縣 令督修,共用了6年時間。歷史上,孔廟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shù)百次,終于形 成了目前這樣的宏大規(guī)模。

現(xiàn)在的孔廟的規(guī)模是明、清兩代完成的。建筑仿皇宮之制,共分九進庭院,貫穿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左右作對稱排列。整個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閣、一壇、兩廡、兩堂、17座碑亭,共466間,分別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國時期??讖R占地約200畝,南北長達1公里多。四周圍以高墻,配以門坊、角樓。黃瓦紅垣,雕梁畫棟,碑碣如林,古木參天。宋朝呂蒙正有文贊道:"繚垣云矗,飛檐翼張.重門呀其洞開,層闕郁其特起。......”這一具有東方建筑特色的龐大建筑群,面積之廣大,氣魄之宏偉,時間之久遠,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筑學家稱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它凝聚著歷代萬千勞動者的血汗,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孔林本稱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林在曲阜城北門外,占地3000畝,周圍磚砌林墻長達14里。孔林內(nèi)柏檜夾道,進入孔林要經(jīng)過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過石牌坊、石橋、甬道、到達孔子墓前??鬃拥膲災狗馔粮?米,墓東是孔子之子孔鯉和他的孫子孔伋 的墳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還存有石雕的華表、石人、石獸。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當時被封爵位的品級設置的,整個孔林延用2500年,內(nèi)有墳冢 十余萬座。其延續(xù)時間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鬃铀篮螅茏觽儼阉嵊隰敵潜便羲?,那時還是“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后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東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魯相韓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門一間,在東南又造齋宿一間,以吳初等若干戶供孔墓灑掃,當時的孔林“地不過一頃”。到南北朝高齊時,才植樹600株。宋代宣和年間,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儀。

元文宗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凱主修了林墻,構筑了林門。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將孔林擴為3000畝的規(guī)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銀25300兩重修了各種門坊,并派專官守衛(wèi)。據(jù)統(tǒng)計,自漢以來,歷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株5次,擴充林地3次。整個孔林周圍垣墻長達7.25公里,墻高3米多,厚約5米,總面積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孔林作為一處氏族墓地,2000多年來葬埋從未間斷。在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歷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和喪葬風俗的演變。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內(nèi)現(xiàn)已有樹10萬多株。相傳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時至今日孔林內(nèi)的一些樹株人們?nèi)越胁怀鏊鼈兊拿?。其中柏、檜、柞、榆、槐、楷、樸、楓、楊、柳、檀雒離、女貞、五味、櫻花等各類大樹,盤根錯節(jié),枝繁葉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參、靈芝等數(shù)百種植物,也依時爭榮。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

“斷碑深樹里,無路可尋看”。在萬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儀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漢碑移入孔廟外,林內(nèi)尚有李東陽、嚴嵩、翁方鋼、何紹基、康有為等明清書法名家親筆題寫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碑林。

孔府 又稱“衍圣公府”,位于孔廟東側,有“天下第一家”之稱,是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nèi)宅合一的典型建筑??鬃铀篮?,子孫后代世代居廟旁看管孔子一遺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擴大到數(shù)十間,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廟東邊,隨著孔子后世官位的升遷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斷擴大,至宋、明、清達到現(xiàn)在規(guī)?!,F(xiàn)在孔府占地約7.4公頃,有古建筑480間,分前后九進院落,中、東、西三路布局。府內(nèi)存有著名的孔府檔案和大量文物。

孔府占地240畝,共有廳、堂、樓、房463間。九進庭院,三路布局:東路 即東學,建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及花廳等;孔府的主體部分在中路,前為官 衙,有三堂六廳,后為內(nèi)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樓、配樓、后六間等,最后為花園。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