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導讀之文學意義——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2024-01-09 22:06

1個回答

一部偉大的作品,猶如一本百科全書,蘊含著文學價值、社會圖景、豎悔人文內涵等等信息,最典型的就是《紅樓夢》誕生了“紅學”?!度w》作為一部科幻小說的巔峰之作,也是呈現(xiàn)了諸多信息。我曾有幸拜讀詹琰、路姜波的《三體導讀》,對《三體》其書有了更系統(tǒng)的了解。今天,我將文學意思部分摘錄一二,與書友們分享。本文會從東方與西方、精英與庸眾、人物與敘事、宏觀與微觀、冷酷與詩意、崇高與優(yōu)美六個方面進行闡述,希望幫助書友們更全面地讀懂《三體》。

一、東方與西方

《三體》使用了大量的屬于不同文明尤其是東方和西方文明的文化符號。比如在《三體游戲》中的人物與情景:周文王、墨子、秦始皇、亞里士多德、伽利略、哥白尼、牛頓、愛因斯坦、馮諾依曼、沙漏、青銅鼎、金字塔……這一名單串起了簡易的人類科技史,也展示了三體人對自己所處世界的艱難探索。密集使用文化符號的還有地球聯(lián)合艦隊的命名。

文化元素符號是一種鮮明、直接的媒介傳播工具,具有極強的穿透力,能夠迅速激起讀者對異域文化的感知與把握。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劉慈欣似乎很懂得跨文化傳播的策略。

不過,劉慈欣對文化符號的征用還是極其表面的,更何況,劉慈欣有著強烈的技術主義傾向(技術主義至少與西方文化更接近),這使得他的小說中難以出現(xiàn)更深刻的文化碰撞,人物譜系中也只可能有周文王與墨子,而很難出現(xiàn)孔孟。

《三體》中也有嘗試表達文化內核的地方,比如魏成在一座深山寺廟里研究“三體問題”時,長老為他解釋“空”的狀態(tài)“空不是無,空是一種存在,你得用這種存在填滿自己。這是典型的禪宗風格,已經(jīng)觸及了文化內核,但這樣的論述太少了。

有人從章北海和維德身上也讀出了不同的東西,章北海雖然和維德一樣為了目的不擇手段,但他并非“無所謂”。維德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堅決不與庸眾為伍,而章北海則沒有那么灑脫,他承受著激烈的價值沖突和良心拷問,一方面堅信自己的選擇,一方面又清楚這是對普遍道德的背叛,他有著超越善惡的悲天憫人的情懷,比維德的形象更為立體和飽滿。對待庸眾的態(tài)度,是評判精英的試金石,維德是西方式的強者,章北海是東方式的仁者。

二、精英與庸眾

劉慈欣是英雄主義傾向。在他的筆下的英雄,比古典主義的英雄更具層次感,或者成為非典型精英。

第一類精英是作為殉道者形象出現(xiàn)的,比如葉哲泰、楊冬、汪淼、丁儀等。葉哲泰因堅持真理被批斗、被活活打死,楊冬等人因“物理學不存在了”而選擇了自殺。

第二類精英是作為冷酷英雄出現(xiàn)的,比如羅輯、章北海、維德等。他們有成為正統(tǒng)精英的所有條件(聰明、果敢、堅強、目標遠大、忍辱負重、不擇手段等),但偏偏在終極抉擇上又大逆不道。在面對“吃還是不吃”的問題,他們選擇“吃”。與正統(tǒng)精英相比,他們存在某種道德瑕疵,不過劉慈欣并不是在指責他們,而是借由這種沖突來映照世俗道德的迂腐、可笑。

第三類精英是史強這樣的非告顫知識分子精英。這樣一個劣跡斑斑、有道德缺陷、從未仰望星空,也未思考過終極問題的角色,卻有著基于生活閱歷的超強敏感性和樸素的樂觀主義。比如在所有知識精英都在為三體危機絕望時,他是唯一一個沒感到絕望和無助的人,他帶汪淼和丁儀去看蝗蟲,并告訴他們,人類與三體文明的差距,恰如蝗蟲與人類的差距,但蝗蟲從沒被真正消滅過。

而大眾的面目,在劉慈欣筆下并不討喜。

首先,大眾對英雄充滿了猜忌和不信任,他們骨子里不相信英雄們的擔當,并以勢利的態(tài)度來對待英雄。當英雄能夠引導光明的未來時,將其奉為救世主;而當其行為不可理喻時,將其視為全民公敵。

其次,大眾沒有遠見,且充滿了非理性。他們不知道,宇宙不是童話,而是充滿了殘酷的殺戮。他們把羅輯、維德這樣的人視為“狂人”、“野心家”,卻不知道他們的選擇才是人類唯一出路。另外為了“逃亡面前人人平等”,又無端禁止光速飛船的研制。

三、人物與敘事

在劉慈欣筆下,人物只是一個符號,比如程心是“圣母”、維德是“暴君”、章北海是“城府很深”、云天明余友正是“孤僻敏感”。在文學家看來,這只是用一個個現(xiàn)成的符號,來填滿早已完成的劇情。不過,劉慈欣認為“科幻小說中,人物形象和地位與主流文學相比已大大降低”。

在敘事上,也會讓讀者有一種跳躍感和拼貼感。吳巖把它稱為“密集敘事”和“時間跳躍”。前者,是無限加快敘事的步伐,使讀者的思維無法趕超作者的思維。后者,就是在敘事過程中留下大量的時間空缺,小說在強烈的情感敘事中突然中斷,直接進入遙遠的未來。

也有人把這種手法稱為“敘事塊”,每個“敘事塊”內部節(jié)奏非???,思想密度非常大,比如古箏行動、智子工程、水滴攻擊等,劉慈欣都毫不吝嗇地展示其奇瑰想象,把逼真的細節(jié)和高密度的思想注入文本,對讀者的心靈進行狂轟濫炸。而在兩個“敘事塊”之間,又存在明顯的空白與斷層。這種斷層有時候會造成震撼人心的效果,比如,對比強烈的時間遷移會讓人有滄海桑田的歷史感,而大尺度的空間轉換同樣讓人驚嘆于宇宙的深邃與廣漠。不過,“敘事快”之間的斷裂感,也會影響敘事的流暢性。

四、宏觀與微觀

劉慈欣個小說之所以構思宏大、立意高超、氣勢磅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非常善于向宏觀和微觀兩個方向延伸。

他一落筆就是億萬年的時光流逝和百億光年的宇宙尺度,同時還能描繪出栩栩如生的宏大場景,努力引導讀者去想象那“令人戰(zhàn)栗的廣漠和深遠”。

他還善于將宏觀描寫寓于微觀描寫之中。歌者出場的時候有這樣一段描寫。

他同時喜歡用微觀和宏觀的巨大反差來形成令人震撼的效果。比如智子,本來只是一個肉眼看不見的質子,但在二維展開后,居然遮天蔽日,包裹了整個星球。“二向箔”是一個長八點五厘米、寬五點二厘米的長方形膜狀物,看上去就是一張“小紙條”,但卻在短時間內把太陽系拍成了一個平面。

這種手法被稱為“宏細節(jié)”,是為了形成宏觀與微觀的巨大反差。它不僅是劉慈欣自覺的美學追求,也為他的終極之問搭建了宏闊的舞臺:在觀念與微觀粒子的尺度上,人類又會面臨哪些道德困境,人性又會演繹出哪些全新的故事。

在物理學上,通過宏觀與微觀的探索都能接近終極奧秘。在美學上,宏觀與微觀的辯證與轉化同樣能制造極致的美感。

劉慈欣對宏觀與微觀的這種辯證轉化是有意識的,他在小說《微觀盡頭》中探討過這個問題。當夸克被擊中后,宇宙發(fā)生了反轉,也就是說,極微觀的改變引起了最宏觀的改變?!暗厍蚴菆A的,從其表面任一點一直向前走,就會回到原點?,F(xiàn)在,我們知道了宇宙的時空形狀,很類似。我們一直向微觀的深層走,就回到了整個宏觀。”

五、冷酷與詩意

幽冷的技術在劉慈欣筆下散發(fā)著無盡的詩情畫意。

在《三體》中,劉慈欣是這樣描寫“水滴”的:

劉慈欣運用他工程師的敏感,對先進技術進行了近乎詩意的描寫。

不過,當這種令人贊嘆的力與美屬于異己力量時,就會讓人不寒而栗。果不其然,當人類還沒有從美的享受中緩過神來時,“水滴”就展示出了恐怖的毀滅性力量。

不僅在技術描寫上存在著冷酷與詩意的張力,在非技術描寫上同樣存在?!度wⅢ》明明是一幅末世畫卷,卻又處處展現(xiàn)著詩意。歌者在對太陽系完成清理的過程中,一直在悠閑地吟唱著古老的歌謠。太陽系被二維化之后,展現(xiàn)的是梵高的《星空》一樣的絢麗。

云天明對程心的愛,同樣滲透著冷酷與詩意。

生命終結前,我買下天上的一顆星星送給你,宇宙毀滅時,我親手制造一個世外桃源(“小宇宙”)送給你。

所謂天荒地老、??菔癄€,也不過如此。而且,是真正的天荒地老、??菔癄€。彼時,你、我、他、所有的見證人,都已經(jīng)湮滅在了降為二維的太陽系中。愛,因為世界的毀滅而永恒,殘忍到讓人窒息,美好到讓人窒息。

劉慈欣完成了美與善的剝離:美不必然導致善,甚至極致之美往往是善的反面。

六、崇高與優(yōu)美

崇高與優(yōu)美是美學上經(jīng)常論及的一對審美范疇。崇高又稱壯美,是指人在面對審美對象那雄壯的形態(tài)和雄偉的氣勢時,所產(chǎn)生的震撼、敬仰、畏懼之感;優(yōu)美,是指人在面對審美對象時,與之完全融合為一體的愉悅、輕快、沉浸與迷醉。顯然,前者是壯闊的、剛強的、昂揚的、恢弘的,后者是純凈的、纖麗的、陰柔的、典雅的,前者是威嚴的,后者是秀美的,前者是男性的,后者是女性的。

劉慈欣作品的崇高感不僅體現(xiàn)在他對大尺度時空和高端科技的“宏細節(jié)”鋪陳上,還體現(xiàn)在他一直嘗試為自己的想象世界建立的基本框架和準則上??苹梦膶W上最成功的準則是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大定律”。劉慈欣在小說《朝聞道》中,創(chuàng)造了“知識密封準則”(用來封鎖低級文明獲得宇宙終極真理的可能),在《三體》中,創(chuàng)建了“黑暗森林法則”。

其崇高感還體現(xiàn)在對男性角色的人物塑造上。羅輯、維德、章北海等英雄人物無一例外地果決勇敢、富有遠見、敢于犧牲,讓人敬佩、敬仰、敬畏,甚至想敬而遠之,這就是崇高感的典型特征。

《三體》中的女性角色,唯有莊顏稱得上優(yōu)美。

她相信這個世界,對它沒有一點戒心,是的,整個世界到處都潛伏著對她的傷害,只有這里沒有,她需要這里的呵護,這是她的城堡。

那眼神中略帶好奇,但更多的是清純的善意。

女孩兒的眼睛是天的天堂,那清澈的目光中,絲毫沒有其他人看面壁者時的那種眼神;她的微笑也是她的天堂,那不是對面壁者的笑,那純真的微笑像浸透陽光的露珠,輕輕地滴到他心靈中最干涸的部分。

單純、善良、柔弱、敏感、美麗的面容、明亮的眼神、素雅的衣服、纖細的身形、長發(fā)飄飄。

康德說,崇高使人感動,優(yōu)美使人迷戀。按照這一標準,劉慈欣筆下只有成功的崇高感,沒有成功的優(yōu)美感,只有深邃的宇宙、高超的科技和令人感動到落淚的男性角色,沒有令人深刻且討喜的女性角色。

相關問答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2-05-23 22:20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是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創(chuàng)作于20世紀中期的詩歌,該詩歌表達了詩人對于死神將可愛的人們帶離這個世界的憤怒,即“怒斥光明的消逝”,該詩是迪蘭·托馬斯寫給他病危中的父親的一首詩,...
全文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什么意思
2個回答2022-05-24 11:11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這個是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在20世紀中期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歌,在這首詩歌里面表達了詩人對于死神將可愛的人們帶離這個世界的憤怒,即"怒斥光明的消逝",這里面既有對于人生經(jīng)歷生老病死的無...
全文
不要溫和的走進那個良夜 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2-06-01 18:01
《不要溫順地走進那良夜》是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創(chuàng)作于20世紀中期的詩歌,該詩歌表達了詩人對于死神將可愛的人們帶離這個世界表達了憤怒,即“怒斥光明的消逝”。
不要溫和的走進那個良夜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3-06-17 20:45
  詩歌中的“良夜”比喻死亡。詩人用激烈的口吻勸解人們不要聽從命運擺布,不要放棄咐爛活的希望,絕對不能“溫和地就走進那個良夜”。   選自迪蘭·托馬斯寫給父親的詩笑簡皮《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全文
不要溫和的走進那個良夜
1個回答2023-06-19 22:10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是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創(chuàng)作于20世紀中期的詩歌。 我很喜歡詩歌中的一句話——“不要溫和的走進那個良夜”。作者怒斥光明的消逝,暮年也應燃燒咆哮,不要溫和的走進那個良夜。 ...
全文
不要溫和的走進那個良夜什么意思
2個回答2022-12-08 13:50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是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創(chuàng)作于20世紀中期的詩歌,該詩歌表達了詩人對于死神將可愛的人們帶離這個世界表達了憤怒,即“怒斥光明的消逝”。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老年...
全文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什么意思
3個回答2022-09-28 16:09
意思是告訴他們,不要輕易地喪失希望,不要輕易放棄希望,不要再碌碌庸庸中死去,人生要轟轟烈烈。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是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創(chuàng)作于20世紀中期的詩歌。 該詩歌表達了詩人對于死神...
全文
不要溫柔的走進那良夜 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2-05-27 01:31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是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創(chuàng)作于20世紀中期的詩歌,該詩歌表達了詩人對于死神將可愛的人們帶離這個世界表達了憤怒,即“怒斥光明的消逝”。
不要溫順地走進那個良夜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2-07-23 11:25
不要很溫順,要不然后果自負
不要溫和走進那個良夜這首詩的寓意
1個回答2023-08-26 13:10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是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創(chuàng)作于20世紀中期的詩歌,該詩歌表達了詩人對于死神將可愛的人們帶離這個世界表達了憤怒,即“怒斥光明的消逝”。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老年...
全文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