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過節(jié)的風俗

福建小年的風俗有哪些
1個回答2024-02-02 01:17

福建小年的風俗有祭灶、剪窗花、掃塵土。

1、祭灶

祭灶也稱“送神“。在福建閩南地區(qū)。這可以說是每家必備的小年習俗。古時中國民間傳說這一天灶王爺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功過,辭灶便是送灶王爺起程在這一天。

家家戶戶都會買些糕餅果盒來送神,更會倒上一杯好酒。希望灶王爺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兩句,來年家庭能更加幸福美滿。祭灶的零食有寸棗等,結束以后老人都會讓小孩吃掉。甜甜的寸棗宛如在孩子的嘴上也抹了一層蜜。也圖個好兆頭。

2、剪窗花

剪窗花是小年的必備習俗之一!貼上窗花也意味著來年的運勢更佳。寄托著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愿望。有各式各樣的福字,還有一些吉祥的圖案。貼在擦拭干凈的玻璃上,讓人看了喜氣洋洋。

3、掃塵土

據(jù)《拾遺記》記載,三千多年前,掃塵土成為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后“塵”與“陳”諧音,意味著把過去一切的老舊都掃光,這既指家里的陳年積垢,也指去年遇到的挫折與困難。

其實掃房子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給新年一個新面貌,而是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起為了迎接新年而忙碌的和諧氣氛,是現(xiàn)在很多人都求之不得的。

小年由來

小年的來歷是和祭祀灶王爺?shù)幕顒佑嘘P: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最終敗盡家業(yè),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后,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因此擺上香案、貢品祭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小年祭灶的習俗,并傳承至今。

福建人結婚的一些習俗
1個回答2023-01-24 17:52
sdfsdfsd
福建閩南俗語
1個回答2024-02-08 19:49
●猴愛風神(風神:出風頭),貓愛鏢(鏢:逗樂):猴子愛出風頭,貓愛逗樂。



●無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意喻事情雖未親身經歷過,但平時耳濡目染也能了解些情況。



●菜刀愈用愈利,智識愈積愈濟(濟:多):菜刀越用越鋒利,經驗見識越積累就越多。



●吃緊(緊:快)弄(弄:打)破碗:意喻欲速則不達。



●大石小石佃(佃:塾):意喻事業(yè)的成功必須有小事情相助或一個人辦事情須有許多人相幫。



●看山挖草藥:意喻要根據(jù)實地情況行事。



●多開井就會多拔泉(拔:汲):意喻多用人或多設項目就會多開銷。



●濟牛踏無糞(濟:多):意喻人多了互相推諉反而辦不成事情。



●牛仔未串鼻(未串鼻:鼻子還沒用繩子穿過):意喻涉世未深的人。



●吃一擺虧,學一擺乖(擺:次):意喻吃一塹長一智。



●七文吸燒仔(吸燒仔:煎中藥用的陶制壺),盡吃一點氣:意喻花出較大的代價就為了達到一點目的。



●離天七鋪路遠(七鋪路:七十里。每鋪為十里):意喻距離目的甚遠。
福建人結婚的一些習俗
1個回答2024-03-22 02:51
傳統(tǒng)習俗:

手帕一方定終身 帶副碗筷到夫家 訂親必須由男方本人由父母陪同上門,聘禮相當簡單,并當眾交送女方,女方回贈一條手帕,這樣就算訂下終身。
  出嫁前夕,新娘會由姐妹伴宿守夜,一則敘舊話別,二則取個"旺氣"兆頭。次日中午女家辦"送嫁酒",散席后,母、嬸、姑和姐妹圍著新娘,抱成一團大哭,送嫁不得放鞭炮。
  新娘出門時多穿上裙裝,但也可用全套紅色衣裙代替。
  新娘的嫁妝越多,代表女方的家底越厚。為了讓女兒嫁得風光,女方會預備數(shù)量多而貴重的厚禮,于出嫁當日隨新娘之后浩浩蕩蕩地送到男家,有時候送禮的隊伍會由好幾輛車和一大群親友組成,場面壯觀。
  在新娘嫁妝中,除傳統(tǒng)的中式禮儀用品及金器外,并包括家庭電器,大型家具甚至單車或電單車等,全由女家送出,另外新娘也會帶一副新碗筷,以示從現(xiàn)在起,她就要寄在婆家吃飯。
  新娘進門后,要向男家家中所有親屬敬茶,即使是幾歲小孩也有份兒,次序按輩份年歲而定,敬茶時,長輩會送贈金器(多是戒指)予新媳婦。而向女性長輩敬茶時,會將一個發(fā)夾夾在長輩的頭發(fā)上,并回贈一只戒指。
  完成大婚儀式后,便會設宴招呼親朋鄰里,傳統(tǒng)上,男、女家會分別設宴,如男家于婚禮當晚擺酒,女家則于翌晚設宴,遇有親朋眾多或同村鄉(xiāng)里甚多時,婚宴可能連續(xù)數(shù)天。
  嫁后第三天,夫妻雙雙回門,一般不留宿,待婚后滿月,娘家再請他回去長住十天半月,叫做"玩滿月"。
  次年正月,娘家請春酒,新娘會與夫婿一同出席。新女婿上門后,娘家房族親戚輪番擺宴請酒。事后,新女婿回贈每家一包紅棗或冰糖,以示答謝,至此,嫁娶過程才算全部完結。

具體的最好還是問你準岳父母。畢竟一家一個習慣。祝你幸福
福建閩南的家鄉(xiāng)風俗有哪些?
1個回答2024-05-26 11:35

福建閩南的家鄉(xiāng)風俗如下;

1、筅塵日

即年終大掃除。人們?yōu)榱擞有履?,用嫩竹枝葉,榕樹枝葉,或用稻草,甘蔗葉等扎成長長的撣子,用來清掃屋角梁上的灰塵蛛網(wǎng),同時也用“桌布巾”來清洗各種農具?!绑趬m”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為了清潔干凈,同時也是為了驅除病疫,掃除瘟物,祈求來年平安。

2、蒸碗糕

“筅塵”節(jié)之后,在閩南一帶的很多地方,如泉州、奇跡、石獅等沿海一帶,為過好春節(jié),還要蒸“碗糕”,這“碗糕”也稱為“發(fā)糕”。在閩南語里,年糕是越“發(fā)”越好,因為“發(fā)”就是發(fā)財、發(fā)達的意思。

所以“碗糕”寓意著能夠發(fā)達發(fā)財、發(fā)家致富。而且,米粉發(fā)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頂部就會裂開,寓意為“笑口常開”,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歡歡喜喜。“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3、敬天公

敬天公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為隆重的儀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豐收平安。子正之時(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即在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點燭,恭拜“天公”,敬祀祖先。這種祭祀一直持續(xù)到初四。

4、煎堆補天

端午節(jié)之前,泉州一帶常常陰雨綿綿,人們盼晴心切,仿效女蝸氏煉石補天的做法,于是有了“煎堆補天”的民俗。民謠“雨仔微微,舀油來煎堆”正是這種民俗的生動反映。

相關內容

閩南即福建省南部的閩南地區(qū)包括泉州,廈門,漳州三個地級市,以及漳平市,龍巖市新羅區(qū)(兩地原屬古漳州府),也包括大田縣部分,尤溪縣部分。北接福州市,莆田市,南與廣東粵東地區(qū)毗鄰,西與原汀州府界交界。

福建的風俗習慣是什么
1個回答2023-04-20 11:55
家鄉(xiāng)的風俗習俗比如什么漳州啊,吃栗子啊,好完呢?然后去旅游啊,很多等等
福建春節(jié)的風俗有哪些?
1個回答2023-02-10 17:50

1、春節(jié)蒸年糕,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福建沒有過年吃餃子的傳統(tǒng),都是吃年糕。因為年糕諧音“年高”,春節(jié)吃年糕,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fā)財?shù)囊馑?。吃完年糕,大人們“攻?zhàn)四方城”,小孩們嬉笑玩耍,好不熱鬧。大家都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

2、福州過年風俗,初一不出遠門,初二和初三就可以去拜訪親朋好友,互賀新年。有女兒出嫁的人家,則要辦春酒,讓女兒,女婿,外孫一起回娘家團聚。這春節(jié)期間,福州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火樹銀花,到處都是一番喜慶熱鬧的節(jié)日氣氛。

3、廈門的正月初三,為喪家清新愁(即燒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過之友家,是日應勿往訪,訪即為不敬。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

4、泉州過年是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稱為“過年”,要待過了十五,“年”才算過去了。民謠云:“初一場,初二場,初三無姿娘(姿娘意為婦女,此日婦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從天上匯報回來);初五舀肥(掏糞便,農事開始)。

5、泉州過年風俗敬天公,子正之時(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即在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點燭,恭拜“天公”,敬祀祖先。這種祭祀一直持續(xù)到初四。

福建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呢
1個回答2022-12-08 19:12
元宵節(jié)一般都吃湯圓
福建建甌有沒有什么鬧伴娘的習俗= =
1個回答2024-02-04 11:44

我也不是很清楚。很抱歉。你擔心?為什么不和她去呢。參加別人的婚禮。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福建祭祀祖先風俗的來歷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3-10 15:20

祭祀祖先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tǒng),在閩南,也是如此。閩南人對祖先崇拜的傳統(tǒng)就一直從古延續(xù)至今,祭祀成了我們對祖先表達哀思的一種方式,而且在閩南人看來,祭祖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