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形象分析

孔乙己的最后一段解析
1個回答2022-12-27 14:43
“大約”說的是人們對孔乙己的生死并不關(guān)心,持冷漠態(tài)度;“的確”說明被

冷酷的封建制度吃掉是孔乙己悲慘命運的必然結(jié)果。
求《孔乙己》中細節(jié)描寫突出人物形象的段落…要有賞析
1個回答2023-04-21 04:35
用嚴監(jiān)生的不就行了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1個回答2022-12-07 09:56
有點知識,但太過懶惰,不肯努力,所以窮困潦倒.
很要面子,心還挺好.
如何評價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
1個回答2024-03-13 14:05

孔乙己是一個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

1、窮困潦倒卻精神高貴。

孔乙己是酒店中“唯一穿長衫而又站著喝酒的人”,盡管“長衫又破又臟,好像十多年未洗過”,他把這作為區(qū)別短衣幫的標志。甚至遭人譏嘲,還不屑置辯。這些描寫揭示了孔乙己不僅深陷貧困,而且整個靈魂已被戕害,但在精神上自認高人一等。

2、心智不悟,麻木、不覺醒。

孔乙己被封建科舉制度扼殺心智,遭到了丁舉人等封建統(tǒng)治勢力的兇殘壓迫,在讀書求仕途的幻想高貴,使他走上偷書之路,遭到別人毆打,被丁舉人致殘,但他始終不知造成這一悲劇的主要原因。

3、苦讀半生、熱衷科舉,沉醉讀書幻境。

孔乙己在“四書”、“五經(jīng)”中耗盡了年華,落到求乞還不肯脫下象征讀書人身份的長衫。說起話“滿口之乎者也”,時刻表明自己是讀書人,甚至被別人戲弄,還自命不凡、孤芳自賞。

4、?善良、誠實,有慈愛心。

孔乙己還保存著善良誠實的一面,如教人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不拖欠酒錢等。

《孔乙己》這篇小說,通過對主人公孔乙己后半生悲慘遭遇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和病態(tài)社會的冷酷。小說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揭露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另一方面,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敘寫了當時一些人們的冷漠麻木、昏沉可鄙的精神狀態(tài)。

文章所描寫的那黑暗冷酷的社會和冷漠無情的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從一個側(cè)面,使讀者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tài)。

《孔乙己》為什么叫孔乙己?
2個回答2023-03-04 11:41
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這就是他名字的由來。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怎么樣?
1個回答2022-11-22 17:32
孔乙己這人物非常邋遢,就像乞丐一樣。
《孔乙己》中我是一個怎樣的形象/急求!
2個回答2022-09-04 16:03
貧困潦倒,麻木,落魄。逆來順受。
孔乙己人物動作分析
1個回答2022-09-08 18:08

(1)“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里”。

(2)“排出九文大錢”;?“摸出四文”。

(3)“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

(4)“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

“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辨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這段話表現(xiàn)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這段話寫了孔乙己故意在文字上兜圈子,為自己開脫,以擺脫尷尬,挽回一點面子,表現(xiàn)出他的迂腐。

①孔乙己的這個付錢動作,是他在無端受到別人的訕笑、嘲弄,陷于很窘迫的境地,他向酒店的伙計要酒要茴香豆而同時發(fā)出的。孔乙己面對短衣幫的取笑,自然是厭煩和不安的,但表面上又要表現(xiàn)出不予理會、滿不在意的樣子,便“排出九文大錢”。因此,我認為這個細節(jié)是孔乙己以表面的鎮(zhèn)定、從容來掩飾自己內(nèi)心的不安。

??②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是給伙計看的,似乎告訴伙計:九文,一文不少,請看清啊。意在表現(xiàn)他的“清白”,不做假。

《孔乙己》分析四個笑聲含義?哪次笑聲能增添小說色彩?
1個回答2024-03-15 09:23
  孔乙己中的笑
  《孔乙己》中用“笑”來表現(xiàn)人物,揭示主題,這種用“笑”表現(xiàn)“悲”的藝術(shù)手法,用的非常成功。
  “笑”貫穿全篇,全文共有14處“笑”,而14處“笑”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孔乙己確實可笑,另一類是人們對孔乙己取笑??滓壹菏窃谛β曋凶邅恚衷谛β曋须x去。咸亨酒店里“教人活潑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原因是,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骯臟,好吃懶做,且又總是“滿口之乎者也”。當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而“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時,“店內(nèi)外充滿了快活得空氣”。
  酒客及掌柜對孔乙己的取笑,以及“我”的附和著笑和孩子們的笑,都能看出孔乙己是人們逗趣和笑談的對象,他是個可笑又可悲的人物。他的性格,在周圍人的奚落與笑聲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用笑聲,不僅襯托了孔乙己的性格,也反映出了周圍人的精神狀態(tài)。由于長期受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精神奴役,使得被壓迫者之間冷漠和隔閡。作品中的笑聲,從表面看來似乎是給小說增添了一絲歡笑的氣氛,而這以笑襯悲的藝術(shù)手法,實際上卻加深了作品的悲劇性。在笑聲中,不僅揭示了孔乙己的可悲性格,同時,也反映了周圍那些“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冷酷與麻木。這就更有力的控訴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同時也很好的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和腐朽黑暗。在小說《孔乙己》中,“笑”是揭示主題極其成功的藝術(shù)橋梁。
  作品中的笑聲,從表面看來似乎是給小說增添了一絲歡笑的氣氛,而這以笑襯悲的藝術(shù)手法,實際上卻加深了作品的悲劇性。在笑聲中,不僅揭示了孔乙己的可悲性格,同時,也反映了周圍那些“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冷酷與麻木。這就更有力的控訴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同時也很好的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和腐朽黑暗。
  小說有四處寫到眾人的哄笑:一處是第四段,一處是第六段,一處是第八段,一處是倒數(shù)第三段。四次哄笑,描寫的實際上是眾人四次戲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尷尬狼狽、窮于招架的樣子讓他們很開心。眾人的冷酷、麻木、對弱者的踐踏由此可見一斑。
  封建秩序是封建社會的基礎(chǔ),在這樣等級森嚴的封建統(tǒng)治下,民眾的活力、熱情、同情心都被扼殺,變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在短衣幫的心目中也以為既然“學而優(yōu)則仕”,那么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的孔乙己當然是劣貨,只值得奚落和取笑。他們意識不到自己與孔乙己同樣在封建秩序中處于倍受壓迫的社會底層,同樣可悲可憐,所以他們對孔乙己這樣一個不幸者不但沒有同情和幫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樂,在他們勞累而苦悶的生涯中尋求片刻的快樂。
  孔乙己是一個在當時的社會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眾人的哄笑來貫穿這樣一個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強了小說的悲劇效果。這種哄笑是麻木的笑,這使孔乙己的悲劇更籠上一層令人窒息的悲涼的意味。一面是悲慘的遭遇和傷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淚,而是無聊的逗笑和取樂,以樂境寫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作品反封建的意義就更加深刻了。
  活在讀書求仕的理想世界的孔乙己,一進入現(xiàn)實社會,就變得尷尬不安,就與周圍環(huán)境對立起來。所以,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一個“又”字,一個“新”字,說明孔乙己因偷竊而挨打受傷已不是新鮮事,也不止一次。這樣的取笑于孔乙己也是家常便飯了。所以他不想搭理他們,但短衣幫們卻不想放過這開心的機會,“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對讀書人的“清白”看得很重的孔乙己此時不得不爭辯:“你怎么誣人清白……”“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在那個崇尚“學而優(yōu)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社會里,讀書是最高尚的事,任何事情,只要和讀書有關(guān),就是值得尊敬的了,甚至像偷竊這樣的丑事,一旦和讀書發(fā)生關(guān)系,也就不成為丑事了,甚至還有些光榮。這一點在孔乙己看來是這樣的,當然也是他為自己開脫罪責的一個托辭,因為“偷”與“竊”是一個意思,只是一口語一文言而已。至于他后面說的“君子固窮”之類的話,純粹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是用四書五經(jīng)中的所謂“圣言”來為自己辯解,以示其讀書人所為都是按圣賢所教做的,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說這話時,孔乙己腦海中未必就沒閃現(xiàn)過自己和許許多多顛簸求仕而不得其遇的干祿者形象,但科舉求仕掌握了他的精神世界,是他和很多知識分子至死不渝的理想,雖然他不曾實現(xiàn)這個理想。他這種自欺欺人、執(zhí)迷不悟的辯白,只能更引起眾人的哄笑;一時“店內(nèi)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凌弱怕強是人類天性中的一大通病,看著比自己更弱的人受害受辱是有些人的樂趣。同樣,對比自己更窮困卻以讀書人自居的孔乙己進行取笑也更讓短衣幫們快活不已。“孔乙己,你當真識字么?”對這樣的發(fā)問,孔乙己“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這是一種明顯的驕傲情緒,讀書是他惟一引以自豪的事??墒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