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佛教在當代的弘揚有聲書

弘揚佛法的僧人是誰
1個回答2024-03-15 04:49

其實,每個僧人都是為弘揚佛法而存在的

阿育王為什么要大力弘揚佛教?
1個回答2024-05-15 19:20

阿育王在統(tǒng)一了南亞次大陸后,為加強對龐大帝國范圍內的臣民的控制,他開始利用佛教,把它作為加強精神統(tǒng)治的工具弊攜,大力提倡佛教。

在征服了揭陵伽之后,整個印度基本上都歸屬于阿育王的帝國,他擁有龐大而無敵的軍隊,已沒有明顯的對手了,阿育王以后的任務就是如何治理其帝國了,這時,他想到了在印度流傳已久的佛教,它作為一種精神上的鴉片,可以為他的統(tǒng)治服務。于是阿育王便故作姿態(tài),宣布在帝國內要用“法的聲音”代替“戰(zhàn)鼓的響聲”,他要讓佛教充當他統(tǒng)治和征服人民的工具。

在揭陵伽戰(zhàn)后,阿育王在其帝國范圍內大力弘揚佛法,教導人民服從忍讓謹行,開始使佛教成為國教,這可從遍布全國的刻石中看出。同時,阿育王還對其他傳播于印度的宗教如婆羅門教、耆那教等宗教持寬容態(tài)度,利用它們作為麻醉人民的工具,以利于其地位的鞏固。

在阿育王的支持下,大約在前253年,在孔雀帝國的都城華須城召開了佛教歷史上著名的第3次“結集”,即是進行佛教經典的編纂。此次集會歷時9個月,使佛教經典最后成型,經律論三藏皆備。在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佛教經典的整理之后,阿育王派大批僧侶到全國各地去宣揚佛法,向人們灌輸佛教教義,以便于他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統(tǒng)治。除了在國內發(fā)起大規(guī)模的傳教活動外,阿育王還廣派僧侶到周邊國家和地區(qū)去傳教弘法。

這樣,在阿育王的大力提倡與支持下,佛教不但在印度盛極一時,而且還開始走向世界,在亞洲地區(qū)廣泛傳播,佛教開始成為世界性宗教。隨著佛教的流布,佛教經典也隨之流出,當時佛教的南傳北播,其書寫經典的語言也出現(xiàn)了分野,南傳錫蘭的佛教,其經典是用巴利文寫就的;北播中亞內陸的佛教,其經典是用梵文寫出的,后來中國接受的經典大多是用梵文寫成的。

佛教成為世界性宗教,流布廣,影響大,特別是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qū),對各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佛教流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與中國文化互塑,形成了獨具中國色彩的禪宗佛教文化。

阿育王大力倡導佛教,其本意在于加強自己的統(tǒng)治,但卻在不經意間祥卜嘩使佛教成為世界性宗教,對人類的精神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使他成為人類佛教史的重要人物。

弘揚佛法師徒歷經磨難
1個回答2024-02-24 08:56
橫幅:好事多謀
上聯(lián):弘揚佛法師徒歷經磨難
下聯(lián):彰顯正氣道義屢勝妖邪
發(fā)心弘揚佛法,但我自己不會講,我該用什么方式弘揚佛法?
1個回答2022-12-21 20:40
身體力行,但行善事,莫問前程。
佛弟子如何向大眾弘揚佛法
3個回答2022-08-10 15:28
一、財布施:分內財、外財。譬如布施你的體力,幫別人勞動就是內財布施;布施掉你的錢財去幫助別人,這就是外財布施。 二、法布施:講經、印經并結緣給他人、記錄講經說法的碟片結緣給他人、勸人學佛等均是法布施。 三、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就是讓眾生不再感到畏懼。最簡單的,吃素就是無畏布施(因為你不吃它們了,它們就不會因為我們的口腹之欲而死亡)。放生也是無畏布施。
只要做到以上幾點,就已經弘揚佛法 功德無量

阿彌陀佛 眾生是佛
唐朝著名高高僧佛學家是誰為為弘揚佛教,只身一人去取經?
1個回答2024-03-12 22:37
應該是三藏吧!一次騎馬到 印度學習佛法。
弘揚正氣小故事
1個回答2024-01-31 16:00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于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fā),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shù)貍鳛槊勒?。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yè)。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yǎng)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zhí)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談唯梁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fā)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含運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xiàn)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xié)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中受到啟發(fā),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山模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林則徐對聯(lián)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lián),這兩幅對聯(lián)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于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業(yè),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于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y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尋訪天下名醫(yī),虛心求教,終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yī)。 《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xiàn)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xiāng)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zhí)著精神終于感動了陳長興,終于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chuàng)了楊式太極拳。 《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圣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fā)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讀書》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從小連私塾都沒有念過,但是他聰穎過人,勤學好問,終于成為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fā)現(xiàn)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
弘揚大別山精神要做什么青年
1個回答2024-01-23 11:55

弘揚大別山精神,就要做有為青年,做政治信仰的堅定捍衛(wèi)者。

弘揚大別山精神,引領青年堅守信念。大別山區(qū)是“28年紅旗不倒,22年革命武裝斗爭不斷”的革命老區(qū),經歷了各個時期的革命斗爭活動,留下了“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的佳話。

弘揚大別山精神,引領青年胸懷全局。胸懷全局,就是善于用全局意識和長遠眼光觀察形勢、分析問題,自覺做到正確認識大局、自覺服從大局、堅決維護大局。在革命緊要關頭,大別山軍民用自己的犧牲為全局的勝利創(chuàng)造了條件。

愛國精神:

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它同為國奉獻、對國家盡責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愛國主義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品德。中華民族的歷史之所以悠久和偉大,是因為愛國主義作為一種精神支柱和精神財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愛國主義是一種深厚的感情,一種對于自己生長的國土和民族所懷有的深切的依戀之情。這種感情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千百年的凝聚,無數(shù)次的激發(fā),最終被整個民族的社會心理所認同,升華為愛國意識,因而它又是一種道德力量,它對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何弘揚紅色文化?
1個回答2024-02-23 21:16

弘揚紅色文化,要以深化研究為基礎,以保護利用為前提,以宣傳普及為途徑,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動力,以人才建設為支撐,不斷增強紅色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要以黨史基本著作編寫為重點,帶動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注意挖掘新穎、生動、鮮活的紅色文化資源,加強口述歷史資料的搶救,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要下功夫推動包括黨史正本、專門史、編年史以及專題研究在內的整個紅色文化研究的開展。要整合黨史研究力量,發(fā)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的導向作用,加強科研創(chuàng)新,著力推出一批能代表國家水準、具有世界影響、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優(yōu)秀研究成果。

中學生如何弘揚愛國精神
1個回答2024-02-29 10:35
自己事情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