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的智慧有聲小說

為什么“急中能生智”“靜定能生慧”
1個回答2024-02-07 08:29
也許有人會問:智和慧這兩者難道還有什么區(qū)別不成?其實,智和慧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只是現(xiàn)在的人不講這個區(qū)別了.不過,我只要說兩個成語大家就能知道它們之間的不同了.一個是“急中生智”,另外一個是“靜定生慧”.一個是在著急上火的時候迸發(fā)出的靈感,一個是在極度安靜,無欲無求的狀態(tài)下達到的一種人生境界.兩者完全不一樣.\x0d再深入一點來說,智不帶“心”,它不動心,也不動神.智也就是“知日”,意思就是說它研究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就像一個明晃晃的太陽掛在那兒,大家都在討論它,除非你是瞎子,只要是長了眼的人都能看見.所以,肉眼凡胎的人都可以討論的學問叫智.\x0d而那個“慧”,首先它帶心,只要是帶心的東西它都能通“神”.而且它上面是兩個豐富的“豐”字.兩個“豐”字說明它有極其豐富,不可想象,沒有窮盡的內(nèi)容.“慧”中間帶的這個字就像回歸的“歸”字那右邊兒,象征著一種“拐彎”的哲學.極像我們講的樂極生悲,它到時候會拐彎兒的.它不像“智”,研究的是簡單的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它越研究越是無窮無盡.而且,研究到“慧”的時候,多了不好,太強勢了也不好,守拙倒是挺好好的.你要是從“智”那個角度來看就覺得這個人是個傻冒,若是按“慧”來講 ,他就是高人.這就是智和慧的區(qū)別.
智慧、哲理、看后讓人心靜的書
1個回答2024-01-27 03:10
古人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后,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
推薦學習楞嚴經(jīng),金剛經(jīng)
《智慧書:靜心冥想的智慧》
1個回答2023-12-11 13:24
冥想與靜心

有沒有一個點,你只有方向卻靜止,沒有任何的聯(lián)系讓你參照和可依憑,地獄與天堂皆不存在,那空寂的無邊的靜止,卻又充滿流動的美,這樣的能量和美,才是屬于當下的,充滿喜悅自由的你。

冥想是一個持續(xù)不斷的過程,真相卻是最剎那與當下的,這才是冥想的方式。安靜下來,沒有信仰和記憶的參與,自我認知,自知之明。冥想做為開端,讓你在當下,覺知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每一個關系里的每一件事,這就是冥想真正的方式。

冥想讓你自知之明,智慧讓你自知而明。思想成為智慧的前提是,你明白思想如何產(chǎn)生和如何運作,已知進入已知,這就是思想最大的問題,未知是到來的,不是思想來的。冥想不是忘掉自我而是了解自我,了解自我才融入自我,才讓自我消失,得以永恒。

做一個感知者,而不是思想者,思想者讓你有一個明確的核心,明確的朝向。冥想中沒有思想者,覺知周遭的一切,你就是安靜的,可以映照的,可以覺知美的,覺知純真的當下的喜悅的,就是真正的冥想。

?

冥想與解脫

已然寂靜,自然不需經(jīng)驗去準備未來,無求才可安靜,不是單純的無欲,而是對當下的尊敬和正視。在當下里冥想,即在當下解脫,自然的進入寂靜,自然命運無時無刻照顧你。已知、時空、經(jīng)驗已然被超越,僅僅需要你在當下解脫。

解脫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開始,冥想下,空掉你的記憶與心智,冥想就是創(chuàng)造。當下沒有解脫,未來自然也沒有。創(chuàng)造不必表達,沒有動機,只有當下的生、死、愛,當下的存在,這樣的冥想光明而創(chuàng)造力無限。

?

創(chuàng)造力

看到真中之假是世俗的經(jīng)驗的,看到假中之真是當下的解脫與冥想。美與冥想,對于你的生命同樣重要,存在不是一種標記,而是一個過程,靜心于中,再解脫出來,真正的冥想,美、愛降臨。

創(chuàng)造力是穿透力,愛是包容,喜悅是動力,靜心是無壓力,冥想讓你清明而明晰一切聯(lián)系。任何的欲望,恐懼,都讓你狹窄你的心,受制于你的記憶與經(jīng)驗。寬大你心的范圍,有獲取,也有無回報的給予,將你徹底的給予出去,當下的解脫成為一種開始,至善在冥想中綻放。

???????????????????????????????????????????????????????

答案的困惑、我們被答案困惑

一方面,我們渴求答案,于是將答案看做過程。另一方面,我們將答案當做問題,去推演其中的流程。

于是,我們將自我割裂,思想與思想者,觀察與被觀察者。

我們畏懼未來,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變化。是不能夠拿已知去推演未知。我們懷念過往,是因為經(jīng)歷讓我們以為我們可能改變,可能做得更好。其實骨子里還是我們已然知道過去不能改變。不能改變畏懼改變的自己卻以為渴望未來,渴望改變,那那些逃避畏懼的理由就毫不稀奇了。

被答案困惑;被過程左右;被未來恐懼;被過去幻想。

那當下的你如何空寂,充滿喜悅及生命呢?

?

問題和答案、洞見

我不會給你答案,因為那是我的答案,但我會告訴你如何去思索,你自然有你的行動。真正的愛,不是愛這個字可以表述,頭腦總在問這代表什么,可以如何解釋,學會問自己,體驗思維方式。

洞見的降臨,來自于你不再尋找答案,任何的答案來自于已知-竭盡全能的思維,讓頭腦承認無知無能,放棄對已知的檢索,思維安靜,身體安靜,心就浮出來,洞見所以降臨。

?

空、靜、隨時修行

空不是無一物,而是物的充盈,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其實現(xiàn)在心亦不可得,得則有失,不得則皆得??帐且环N狀態(tài),不是不著一物。充滿而均衡、交換,可以融入新的一切。不是壓縮、歸類、選擇、變造,這才充滿喜悅,才可能喜悅。自由的另一個解釋是全部,是包容。

努力去靜,與是否靜是兩回事。佛講不執(zhí),空至極致又非空,觀比自觀更重要。但更應該的是共鳴與共振,諧而不同,此要義也。

冥想,打坐,調(diào)息,瑜伽,不是為了什么,不是儀式儀軌的一部分,不屬于什么,也不需要達到什么。專注讓你充滿意念力,然后得到成功。人生本就是修行,一呼一吸皆是,覺知才會出現(xiàn)。

?

?????????????????????????????????????????????????????????????????

摒棄是一種自由

為了證明你不孤獨和擁有什么,人類造就了很多的形式。利益分配與所有權,甚而因為愛情產(chǎn)生的婚姻亦大部分如此。

太多的人本質(zhì)上怕失去而不是渴望得到,如果你還想從這個世界里學習到什么,你或許就不能計算或保衛(wèi)你已認為擁有的,包括知識。知識不會讓你更強大,除非他沒有阻礙你認知這個世界的方式和過程。

學習的越多你摒棄的應該越多,你謙遜的心才越謙和,那是一種自由。

?????????????????????????????????????????????????????????

孤獨是宿命、離苦未必得樂

我們因為孤獨才依賴,因為厭倦才拋棄?

因為獨立才感覺孤獨,因為依賴才覺得安全,厭倦和放棄的是外界的事物,還是你的過去?為什么越依賴你越怕失去?為什么越厭倦,你越感覺孤獨?你會不會總是陷入一種狀態(tài)?為了逃避某種依賴而被另一種依賴所束縛?為什么被擁有有時候感覺比擁有更安全?

真相只有一個,你不承認你是孤獨的,是與外界萬物平等的聯(lián)系!

你總把獨立與依賴對立起來,于是找種種的理由、行為、思想去證明這種對立。其實又變成了一種思想、語言、儀式、程式的束縛,這種依賴更為隱秘也更為過于執(zhí)著,明白這些,才有可能安靜的明白真相。

?

智慧不是理性、美和語言無關

智慧是一種觀察,不是一種決定。智力讓你理性,智慧讓你慈悲。決定是頭腦的事情,頭腦負責建立模式,相信他的決策,但不要相信它的判斷與觀察,這一點交給智慧去辦。感知才能推理,和諧運用才有真相。

我們熱衷于談論智慧,以為智慧就是剖析別人或是剖析自己,分裂自我,對視自我,是一種自虐般的強迫,關鍵你是在尋找解釋自我的理由嗎?

觀察自我,你所在意的情緒需要歇下來,但不是消失。

美讓你愛,但是思維偏要讓你用語言描繪出來。

但你感知的美,你觀察的美,愛被你所體驗到,不是靠腦袋推理、思維到的。

我們問為什么是美的,忘了美就是美。停下你的思維,停下語言的推敲,這樣的美才真實的美。智慧不僅僅是知識,還包含正確的行動。理智與知識,熱衷于割裂和認識某一點,永遠無法得到完整。自知之明讓智慧統(tǒng)合理性和愛。

同樣的,智慧不是你的知識或技巧,而是直截的認識事物的能力,我們越來越多的借助已有的別人的認識、方法去看待真實,內(nèi)心被思維和心智替代,那如何需要智慧的出現(xiàn)呢?

智力淪為結論的奴隸,人生成為結果和結論的評點。智慧是充滿感知的行動,不是答案和結論,知識沒有讓你智慧,而是讓你逃避和尋求安全感的時候,你已然不可能智慧。

????????????????????????????????????????????????????????????????????

語言產(chǎn)生歧義

學習讓你明白詞匯大多數(shù)人界定的意思,但你的經(jīng)歷又讓詞匯有了屬于你的認知。語言的意義是什么,是為了讓你明白領會,還是為了解釋你觀察到的?

于是,語言傳遞的要么是部分的認同感,要么,產(chǎn)生新的歧義,語言在你使用的時候,已經(jīng)讓當下的觀察脫離真實了。當你覺出詞不達意的時候,通常會指責自己知識的匱乏,你何曾明白,有那么多的時刻,因為你活在當下,詞語已無法注釋你的愛和喜悅,于是你決定拋棄那些詞匯。

談論樹的時候,你在想他的定義,還是他的模樣,還是你能成為一棵樹?不要因為名詞拘囿你。

你要成為他自身,你才能感知他。

??????????????????????????????????????????

???????????????????????????????????????????????????????????????????????????????????????????????

超我、觀者及被觀者

所謂的超我如天空中的風箏,牽繩的你只要不大動,他穩(wěn)定。但你如果崩潰的游走,遇到大的坎坷,他一樣是屬于你的,一樣消失。

自我和超我,這同樣是制約的一種形式。

觀者及被觀者,其實是一體的。沖突是常態(tài)的,認不清此點,所有的思維都變成一種分析,而不是一種體驗。

認清觀者與被觀者都是你的,只有你統(tǒng)一了自己,才明曉你在何處。

?

?????????????????
老子智慧:大成若缺 知清靜以為天下正
1個回答2024-02-15 02:3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知清靜以為天下正。

真正偉大的成就好象還有缺陷,它的效用卻永遠不會過時;真正內(nèi)涵最豐富的學問好象空虛不足,發(fā)揮起作用來卻是無窮無盡。最正直的德行好象歪曲,最技巧的工藝好象笨拙,最會辯論的人好象很不會講話,卻是語不輕發(fā)、言必有中。身體不斷地運動可以戰(zhàn)勝外界的寒冷,心境保持寧靜清涼可以戰(zhàn)勝外界的酷熱,掌握著清靜無為的準則就能夠成為天下的統(tǒng)帥。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成”和“缺”是相對的,“盈”和“沖”也是相對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反樸歸真,就是由燦爛歸于平淡。修養(yǎng)成就到了最高的境界,反而虛懷若谷,表現(xiàn)出很空虛不足的樣子。豐盈到了極處,反而顯得空空如也。但是表現(xiàn)盡管如此,實際上卻是“不弊”和“不窮”的,這是它們與一般的“缺”和“沖”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在這里主要是承上啟下的作用。真正的含義還是指觀察事物要注重內(nèi)在實際的東西,不要被外在的表現(xiàn)迷惑。因為有的時候事物外表的“屈”、“拙”、“訥”可能真正的內(nèi)在正是“大直”孫祥、“大巧”和“大辯”。只有從根本上看清了事物的真相,才能進一步去采取合適的措施。那么應該怎樣去采取這個合適的措施呢?

“躁勝寒,靜勝熱。知清靜以為天下正?!?

“躁”和“靜”是我們可以主動去做的行為,“寒”和“熱”是外界的環(huán)境對我們的影響?!霸辍贝淼氖恰瓣杽印钡囊磺行袨椋饕脕韺Ω丁昂边@個陰勝于陽的外界狀態(tài);“靜” 代表的是“陰靜”的一切行為,主要用來對付“熱”這個陽勝于陰的外界狀態(tài)。這里最根本的目的都是要取得陰陽的平衡。

這句話還有一個可以參照的地方就是第十五章的“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就是針對陽動過分的“濁”和陰靜過分的“安”如何采取適當?shù)膶Σ邅磉M行調(diào)整。

內(nèi)修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要陰陽平衡,國家發(fā)展很重要的一個思想也是要均衡發(fā)展。如果出現(xiàn)了問題怎么來調(diào)整殲凱沒?就是要用“躁”氏納和“靜”這兩種方法。

但是“躁”和“靜”在實際的運用上并不是同等重要,可以等量齊觀的。因為萬事萬物的根源在“無”上面,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有”的變化都是枝葉性的、次要的。主要矛盾在于防止“化而欲作”、防止“妄作”、防止“有為”,所以保持“清靜”才是最關鍵的。

什么的花語是冷靜,智慧?
2個回答2022-11-30 07:20
牽?;? 愛情、冷靜、虛幻
黃楊 堅定、冷靜
白桑 智慧過人
金鳳花 智慧
松樹 智慧、長壽
靜啟智,定生慧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2-12-02 10:52
靜下心來入定能夠開啟智力增加智慧。
急需智慧典故、智慧成語、智慧人物
1個回答2024-02-19 19:01
草船借箭 殫精極慮 殫謀戮力 多謀善斷 多謀善慮

發(fā)短心長 計窮智短 經(jīng)綸滿腹 力屈計窮 滿腹經(jīng)綸

妙算神機 謀臣如雨 匹夫之勇 挈瓶之智 孫龐斗智

心長發(fā)短 一夫之勇 勇而無謀 智勇兼全 智勇雙全
如何提高自己的智慧,大智慧和小智慧
1個回答2024-03-15 03:32
這個只有多看書
多做罩槐畢事!

多做一些細小的事情
比如洗衣做飯等等!
讀書明洞讀儒釋道的經(jīng)典理論
看文章大家的思想體會!
大智慧就是讀勢的慧眼!
小智慧就是機巧!
但是都需要積累,小智慧更依賴于我們平時所說的“智商”;大智物芹慧則是要悟!
智慧是什么意思?大智慧是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2-12-23 17:25
其實小聰明和大智慧是相對的兩個詞。用在一起是不合適的。就像有人對你說:你是大塊頭小個子。有些不知所云。
如果他說你是小聰明的話,就是指愛耍小計謀,小心機,喜歡投機取巧。一般比較短視!
大智慧是真正的聰明,見解獨到,目光長遠;沉著,著眼的不是小恩小惠!
關于智慧的事和智慧的人
1個回答2024-02-19 11:07
司馬光砸缸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廠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