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級聽力統計歷年規(guī)律

偶然誤差有哪些統計規(guī)律性
1個回答2023-02-11 19:37
總共有四個規(guī)律特性:
(1)在一定的觀測條件下,誤差的絕對值有一定得限值;
(2)絕對值較小的誤差比絕對值較大的誤差出現的概率大;
(3)絕對值相等的正負誤差出現的概率相同;
(4)偶然誤差的數學期望為零.
偶然誤差有哪些統計規(guī)律性?
1個回答2022-11-28 17:10
總共有四個規(guī)律特性:
(1)在一定的觀測條件下,誤差的絕對值有一定得限值;
(2)絕對值較小的誤差比絕對值較大的誤差出現的概率大;
(3)絕對值相等的正負誤差出現的概率相同;
(4)偶然誤差的數學期望為零.
六宮格的做法和規(guī)律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1-24 19:05

六宮數獨,顧名思義只有六宮,每宮2*3,共6*6 所以規(guī)則就是每宮、每列、每行數字不重復,即每宮、每行、每列都有數字1-6

對立統一規(guī)律的例子
1個回答2024-02-29 03:18
比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就是很好的對立統一規(guī)律的例子,我們且不去說世界的,也不說一國的,就說一個企業(yè)內部的。一個企業(yè)就是一個矛盾體,很明顯,它要建立起來并運轉,首先得有員工,事情得靠人去做,這就是生產力;但是,人再多,一盤散沙也不行,得有領導決策、指揮,就有了分工,還得有一套規(guī)章制度,大家都得遵守,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這就建立了一種生產關系。有了這兩者,企業(yè)才能運轉起來,缺一不可,這就是矛盾兩面的相互依存性、統一性。



人是有思想的、活躍的,企業(yè)內外的各種因素隨時都可能影響員工的情緒和積極性,而企業(yè)分工和規(guī)章制度一旦建立起來,就要照章辦事,是不能輕易更改的,就死板得多。制度中的一些不合理的規(guī)定,也會影響員工的情緒和積極性,員工會要么消極怠工,要么提出意見,甚至可能罷工。有的本來較為完善的制度,隨著業(yè)務的擴大或外部市場的變化,也顯現出不合理、不適應之處,一樣會影響到員工。這就是矛盾兩面的對立性。



高明的領導者就能根據員工的建議或意見,適時調整有關規(guī)定和指標,使企業(yè)平穩(wěn)發(fā)展。
對立統一規(guī)律例子?
1個回答2024-06-17 21:28
  1王籍詩:“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br>
  詩人描寫林靜,不直接從“靜”入手,而是從其反面“噪”下筆,用蟬的噪聲反襯林之靜;描寫山幽,不直接從“幽”入手,而是從其反面“鳴”下筆,有鳥的鳴叫反襯山之幽。噪與靜、鳴與幽形成鮮明的對比,又構成和諧的統一,意境高遠,富含哲理。若用“寂靜無聲”“了無人跡”等詞語來描寫林靜山幽,則過于直白,毫無詩意可言。據說,北宋的王安石也很欣賞這句詩,但在《鐘山絕句》中將“鳥鳴山更幽”改為“一鳥不鳴山更幽”,友人黃庭堅看后大笑不止,評說道:“此點金成石之手也?!?br>
  2臧可家詩:“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br>
  在常識看來,一個人要么死了,要么活著,兩者必居其一。詩人的說法豈不是自相矛盾嗎?如把生與死僅僅理解為肉體存在與否,毫無疑問兩者是對立的。但是,在辯證法看來,一個人的存在既指肉體上的,也指精神上的;一個人的死亡既可是肉體意義上的,也可以是精神意義上的。從這兩個意義上來說,生與死又具有統一性。在作者看來,一個人的肉體可以腐爛,但精神可以永存,雖死猶生;一個人雖然在肉體意義上存在,但卻失去了精神支柱,如同行尸走肉,雖生猶死。詩人用通俗的語,道出了深刻的哲理,告訴人們應該怎樣活著才有意義。
對立統一規(guī)律的例子
1個回答2024-02-22 15:42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一個企業(yè)就是一個矛盾體,很明顯,它要建立起來并運轉,首先得有員工,事情得靠人去做,這就是生產力;但是,人再多,一盤散沙也不行,得有領導決策、指揮,就有了分工。

還得有一套規(guī)章制度,大家都得遵守,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這就建立了一種生產關系。有了這兩者,企業(yè)才能運轉起來,缺一不可,這就是矛盾兩面的相互依存性、統一性。

2、矛和盾

矛是進攻的武器,盾是防守的武器,兩者是對立的。如果沒有矛的進攻,就不需要盾的防守,所以兩者是相互依存的,缺了哪一個,另一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3、“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可家《有的人》

在常識看來,一個人要么死了,要么活著,兩者必居其一。詩人的說法豈不是自相矛盾嗎?如把生與死僅僅理解為肉體存在與否,毫無疑問兩者是對立的。

但是,在辯證法看來,一個人的存在既指肉體上的,也指精神上的;一個人的死亡既可是肉體意義上的,也可以是精神意義上的。

從這兩個意義上來說,生與死又具有統一性。在作者看來,一個人的肉體可以腐爛,但精神可以永存,雖死猶生;一個人雖然在肉體意義上存在,但卻失去了精神支柱,如同行尸走肉,雖生猶死。

4、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邪溪》

白話譯文:蟬噪陣陣,林間愈見寂靜;鳥鳴聲聲,山中更覺幽深。

詩人描寫林靜,不直接從“靜”入手,而是從其反面“噪”下筆,用蟬的噪聲反襯林之靜;描寫山幽,不直接從“幽”入手,而是從其反面“鳴”下筆,有鳥的鳴叫反襯山之幽。噪與靜、鳴與幽形成鮮明的對比,又構成和諧的統一,意境高遠,富含哲理。

5、對立面的統一(一致、統一、均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易逝的、相對的。相互排斥的對立面的斗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fā)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袑帯读袑庍x集》

對立面斗爭的絕對性和統一的相對性原理,高度概括地反映了斗爭和統一在矛盾運動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關系。只有依據這一原理,才能對事物的矛盾運動過程作出完整的規(guī)律性的說明。

對立面斗爭的絕對性是指它的普遍性、無條件性。對立面的斗爭性是矛盾運動中活躍的、能動的方面,它能夠打破各種條件的限制,并能創(chuàng)造矛盾發(fā)展所必需的新條件。

有矛盾就有斗爭,矛盾斗爭的存在不受任何條件限制,對立面相互排斥的趨勢在任何條件下都要貫徹下去。

用系統進化的觀點談一下植物演化的規(guī)律
1個回答2023-06-21 21:05
就是自己去思考的呀
對立統一規(guī)律揭示了
1個回答2024-02-15 08:56
對立統一規(guī)律揭露了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對立統一規(guī)律又稱為矛盾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包括四大部分內容:矛盾的基本屬性、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矛盾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內外因。

矛盾的基本屬性包括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同一性強調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在考試題目中經常表現為“你離開我,我離不開你”“你變成了我,我變成了你”,斗爭性強調矛盾相互對立,相互分離的趨勢,在考試中表現為“你不是我,我不是你”。通過這幾句通俗性的話語來進行判斷,會做到事半功倍。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對立統一規(guī)律中最為重要的知識點。矛盾的普遍性指時時有矛盾處處有矛盾,在考試中表現為矛盾的共性,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采取全面分析法,一分為二的看問題,這兩個點即稱為判定矛盾普遍性的方式;矛盾的特殊性指不同的事物、統一矛盾的不同階段、諸多矛盾都存在著不同的特點,在考試中表現為個性,解決問題的時候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也是判定矛盾特殊性的方式。

矛盾的不平衡性主要指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在諸多矛盾,存在對事物發(fā)展起決定性作用的矛盾,即主要矛盾,也存在對事物發(fā)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即次要矛盾。

內外因屬于對立統一規(guī)律中最簡單的也是考察頻率較高的知識點。內因即內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即外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重要原因。
用事例來分析對立統一規(guī)律
1個回答2024-02-27 03:22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可家《有的人》

在常識看來,一個人要么死了,要么活著,兩者必居其一。詩人的說法豈不是自相矛盾嗎?如把生與死僅僅理解為肉體存在與否,毫無疑問兩者是對立的。

但是,在辯證法看來,一個人的存在既指肉體上的,也指精神上的;一個人的死亡既可是肉體意義上的,也可以是精神意義上的。

從這兩個意義上來說,生與死又具有統一性。在作者看來,一個人的肉體可以腐爛,但精神可以永存,雖死猶生;一個人雖然在肉體意義上存在,但卻失去了精神支柱,如同行尸走肉,雖生猶死。

擴展資料: ?

1、對立統一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運動、變化、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科學地解釋了事物發(fā)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問題。??

2、對立統一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聯系和發(fā)展的根本內容,事物普遍聯系的實質就是事物之間由多方面的對立統一構成的矛盾體系;事物發(fā)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揚棄舊事物的過程,它體現著事物內部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的對立統一的關系。??

3、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全部規(guī)律和范疇的實質,所以,對立統一規(guī)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辯證法其它規(guī)律和范疇的鑰匙。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