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jīng)常吃齋念佛到處行善為什么還事事不順?

2022-12-18 12:35

3個回答
推薦你看一本書,叫秘密。是講吸引力法則的。大致是你想什么就會成真,特別是潛意識里的想法,我們的表意識想法可能沒有潛意識的強(qiáng)烈。要盡量去修正自己的思維思想,盡量能控制自己的思維思想往好的方向方面去想。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經(jīng)常吃齋念佛到處行善還事事不順,當(dāng)然會這樣,這個世界就是受苦的世界,無始劫以來造多少的惡業(yè),有多少的業(yè)緣,無法計算,在這樣的惡的環(huán)境中不順是肯定的。所以阿彌陀佛才建立極樂凈土,就是要把我們安置到一個清凈無染的環(huán)境中,不再痛苦煩惱,不再生死輪回。
阿彌陀佛要把我們安置到極樂凈土,接引的辦法就是讓我們稱念他的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待這生的壽命因緣了結(jié),下生就是到極樂凈土??嗑涂喟?,再苦也是倒計時,念著佛的名號,過完余生。
那就要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除了做好你說的這些,自己的心念也非常重要,如果自己每天的心念 還是有很多的怨恨 惱怒煩 沒得到很好的化解,那就算你把你說的這些做好,心念沒得到轉(zhuǎn)化的話還是會遇到你說的這種很多不順的很多挫折的事,所以這方面自己要多去反思反省,如果沒有上面我說的這些,那也有可能你現(xiàn)在是屬于填坑階段,也就是說你說的這些正常在做的話肯定是有效果跟功德的,只是以前自己造的惡 有點(diǎn)多或者自己以前福德 透支的有點(diǎn)多,而你現(xiàn)在正在做的正好在是在彌補(bǔ)你以前的虧損,所以不要退了初心不要懷疑效果,繼續(xù)保持初心,繼續(xù)恒久做下去,把以前的虧損彌補(bǔ)上,管好自己的起心動念,那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自己這方面正向的積累,以后肯定是各方面越來越順利越來越如意的,這得有一個過程,任何事都講究一個積累,真做好了真恒久去做好了,那到時候自己的 境遇肯定是水到渠成的事。
相關(guān)問答
楊九紅為什么吃齋念佛
1個回答2024-03-11 23:20
人在經(jīng)歷重大變故的時候,生存本能會不由自主的產(chǎn)生,那個時候,只有信仰可以救自己。
念佛能幫我事業(yè)順利的感應(yīng)
1個回答2024-03-15 03:46
你該修行佛法了??! 每天念誦 普門品 抄經(jīng)文 禮佛拜懺為好??! 凡事守戒 安心為主??! 我說 不如多多放生功德回向 多多布施 多做慈善 則一切吉祥如意的?。?長壽從放生中來。富貴從布施中來,智慧從法布...
全文
吃齋念佛的貓是真的嗎
1個回答2023-12-06 04:13
吃齋念佛的貓是真的嗎? 吃齋念佛的貓是假的。 貓?zhí)焐浅匀獾?,本性難移,不可能吃齋念佛的。 貓傷害了很多小動物的生命。 慈悲為懷,保護(hù)小動物,消滅貓。
吃齋念佛的音樂有哪些
2個回答2022-11-24 07:05
大悲咒,心經(jīng)
吃齋念佛為什么是七天?
1個回答2022-10-06 19:22
在佛教里,通常以七天為一期。佛祖在苦行林中苦行時,就是以七天為一期,后來佛教就以七天為一期,比如打佛七,打禪七。
吃齋念佛打一生肖
3個回答2023-10-22 22:56
吃齋念佛的生肖有牛、兔、蛇、猴、雞。原因是牛是吃草的,不吃肉可視為素食,耐圓相當(dāng)于吃齋。兔也是吃草的,不吃肉,更顯清心寡欲。蛇,在《白蛇傳》中,白謹(jǐn)灶素貞是白蛇,一直修煉成仙,不吃肉。猴子是素食動物,...
全文
佛教說人一念為善就是佛,人一念為惡就是魔
1個回答2023-07-02 05:47
您可能想知道佛對人起心動念是否為惡是怎么說的吧,《地藏經(jīng)》如來贊嘆品第六上面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yè),無不是罪。
只行善不念佛會是什么善報
2個回答2022-11-01 13:21
《大智度論》: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滿中七寶,奉事于佛;不如有人,于后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 《大悲經(jīng)》: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 《涅槃經(jīng)》:佛...
全文
持善念,行惡事,即身為佛.
1個回答2024-03-08 02:20
展開全部 做善事未必為善- 行惡事也不必為惡- "凡是有益于人的是善,只利己的是惡。有益于人,就是罵人打人都是善的。利人的就是公,公就是真;利己的就是私,私就是假。還有,從全心出發(fā)的是真,表面上裝...
全文
一念佛一念魔一念善一念惡的名字
1個回答2022-07-23 13:48
一念思量,難成君子小人。而人皆有其思想,是對是錯無定論。況且善惡本同道,人心利益劃分之。濟(jì)蒼生者為大利,名之神;害人世者為大惡,謂之魔。故是神是魔,唯利害計。真君子從眾生之利,非一念思量即可,必也千萬...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