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朱熹的《觀書有感》,急??!

2022-09-24 15:18

3個回答
1: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 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巨艦一毛輕。
析賞】
原詩是說:江邊停泊著一艘大戰(zhàn)船,水不深,船擱淺,怎樣也移不動;昨天夜里江邊春水漲高了,只見那大船已如羽毛般輕輕飄浮在水面上;想到早先淺水時的想盡辦法來推移戰(zhàn)船,實在白費力氣,看!現(xiàn)在水滿了,那船不是在江心自由自在地行駛了嗎?
朱子此詩以泛舟作比喻,深含哲理。一方面可用來比喻悟道時豁然貫通的自在快樂,一方面也用來比喻行事在時勢未到時的盲動無益,和時機成熟時的暢通無阻。
- - - - - - - - - -
這首詩是《觀書有感》其二,大約作于紹興三十二年(l162)前后,寫讀書治學的體會。朱熹的三傳弟子王柏說:“前首言日新之功,后首言力到之效。”這首詩的前兩句是敘述、描寫,因為昨夜下了大雨,江邊春水猛漲,所以本來擱淺的“蒙沖巨艦”,就像鴻毛那樣浮了起來。后兩句是議論,是對上兩句哲理的揭示。當“蒙沖巨艦”因江水枯竭而擱淺的時候,多少人費盡力氣推,都是枉費,哪能推得動呢?可是嚴冬過盡,春水方生,形勢就一下改變了,從前推不動的“蒙沖巨艦”,此日在一江春水中自在航行,多輕快!這首詩給人的啟迪是:別做在干岸上推船的蠢事,而應為“蒙沖巨艦”的自在航行輸送一江春水。
謝我呀!??!
1.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2.半畝方糖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要自己會,別只抄個答案,多看我上面的賞析,哈!
1.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個水塘為什么會如此清澈?原來有不斷的活水流來。告訴我們:人只有不斷吸取知識,才能變得聰明。
2. 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巨艦一毛輕。
相關問答
<<觀書有感>>的作者朱熹的故事 關于<<觀書有感>>的
1個回答2024-01-21 23:56
  觀書有感概述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兩首七言絕句。兩首詩寫的是描繪其“觀書”的生動感受。其中第一首尤為膾炙人口。   目錄[隱藏]   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注釋...
全文
觀書有感 朱熹 講了什么道理
1個回答2024-02-25 07:38
朱熹講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
全文
朱熹觀書有感
1個回答2024-03-11 01:39
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注釋: 這首詩富于啟發(fā)而有歷久常新。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
全文
觀書有感 朱熹
1個回答2024-03-12 08:28
半畝之大的方形池塘如同打開一面鏡子(:比喻一方書法作品展開), 池塘水面上蕩漾著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比喻紙上的留白與書法線條相映成趣,飛揚生動)。 問這池塘它為何這樣清澈呢(:這書法作品...
全文
觀書有感 朱熹 講了什么道理
1個回答2024-03-12 10:56
朱熹講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
全文
朱熹在《觀書有感》里(其一)中發(fā)出怎樣的感慨?
1個回答2024-03-09 03:46
發(fā)出了學無止境的感慨。 《觀書有感二首》的第一首詩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xiàn)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 第二首詩借助巨艦無人能推動卻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藝術創(chuàng)作需...
全文
讀書觀感朱熹林一 闡 怎么讀?
1個回答2024-03-08 06:43
1、選擇一篇感興趣得文章或者書籍,通篇讀一遍。 2、對文章得主題或者書本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事件有個把握和理解。 3、列一個提綱:第一段交代主題思想,可以用名言名句,也可以用一些比喻句式。中間部分舉例...
全文
朱熹的觀書有感
4個回答2023-01-18 01:10
【譯文】 (其一)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被打開, 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問哪方塘的水怎么會這樣清澈? 因為有永不干枯的水從源頭不斷流出來,從而成了活水! 【注...
全文
朱熹的觀書有感
1個回答2023-01-30 04:37
   觀書有感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全文
觀書有感 朱熹
2個回答2023-01-23 09:18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