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的起源

2024-03-15 04:15

是道家先講出來的嗎? 關于陰陽五行有什么傳說和故事嗎? 越詳細越好。 謝謝 我還會接著問怎么用陰陽五行起名字和看風水? 請關注~~
1個回答
陰陽五行思想肇始于齊文化.齊地八神崇拜為我們提供了關于陰陽五行思想起源的重要線索.陰陽說和五行說的原始質素在八神崇拜中已有所體現(xiàn),這為后來陰陽五行思想在齊地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陰陽與五行之說,原來是兩派,都是從觀察自然現(xiàn)象而來。這種思想的萌芽,都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因素。但發(fā)展起來以后,就變?yōu)槲ㄐ闹髁x的思想。陰是云覆日,陽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日,陽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北和南,表和里,是一切對立和相反的事物。所以在自然,天為陽,地為陰。在人類,男為陽,女為陰。在性情,剛為陽,柔為陰。后來抽象化了,把陰陽看作是推動宇宙生成變化的兩種基本元氣,因而便支配著一切的事物,也就神秘化了。陰陽之說起源甚早。《周易》是以陰陽解說社會現(xiàn)象的專書,不是一時一人之作,最后成書或在戰(zhàn)國中期以后,尚難斷定。





  五行說的起源,沒有確切的文獻可征。在春秋前,可能已有一種極樸素的五元素說,就是以水火金木土為構成宇宙方物的五種基本元素。春秋時有人把水火金木土谷六種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缺少的財用,稱為“六府”。如晉卻缺說:“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焙髞碛钟形逍械拿Q?!蹲髠鳌氛压拍?,記蔡墨的話說:“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曰后土?!薄渡袝ず榉丁吠忻訉ξ渫醯脑捊庹f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日木,四曰金,五日土,……”?!盾髯印し鞘印氛f子思、孟子是五行的創(chuàng)始者。陰陽五行的合流大約在鄒衍稍前。《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鄒衍“深觀陰陽消息”?!妒酚洝し舛U書》說,“鄒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编u衍已是個陰陽五行學派的代表了。







鄒衍的生平與著述







  鄒衍,亦作騶衍,齊國人,活動年代比孟子稍晚,由于文獻缺略,鄒衍的生平行事,只能從《史記》的《孟子荀卿列傳》、《平原君列傳》、《封禪書》,《呂氏春秋》,劉向《別錄》等書的引述中去探尋。鄒衍在齊國稷下住過,到過魏、趙、燕等國,受到各國諸侯的禮遇。特別在燕國,燕王為他筑碣石宮,以師禮待之。他曾在趙國批駁過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使公孫龍被絀。因陰陽五行學說具有神秘因素,而關于鄒衍的記載,也涂上了一些神話色彩,使人難于置信。如《后漢書·劉瑜傳》“鄒衍匹夫,……有霜隕之異”。李賢注說:“《淮南子》曰,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為之下霜。”《列子·湯問》載,“鄒子吹律。”張湛注說:“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鄒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





  鄒衍的著作很多,皆已散佚?!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氛f鄒衍著有“十余萬言”?!稘h書·藝文志》陰陽家著錄《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也都亡佚。







鄒衍的學說







  鄒衍跟儒家的關系密切?!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氛f“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jié)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边@些是符合儒家宗旨的?!尔}鐵論·論儒》引御史的話說:“鄒子以儒術干世主,不用,即以變化始終之論,率以顯名?!边@是說,他先是儒家,以后成為陰陽五行家的。他的五德終始說,也可能是由儒家思孟學派的五行說進一步演化而來。





  鄒衍的學說體系“閎大不經(jīng)”,包括天論、地理學說和歷史觀。





  鄒衍的天論,是“稱引天地剖判以來”的自然、歷史的變化發(fā)展,一直往上推到天地沒有產(chǎn)生以前的不可考究的混沌狀態(tài)。他的天論在當時很著名,被稱頌為“談天衍”。





  鄒衍的地理學說,認為儒者所說的“中國”,不過是天下的八十分之一。中國,他名為“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nèi)自有九州,就是《禹貢》中所說的九州。相當于赤縣神州大小的州,還有八個,就是大九州。每一大州的四周,有裨海環(huán)繞。大九州的四周有瀛海環(huán)繞。再往外就是天地的邊際。





  鄒衍大九州說的產(chǎn)生,可能跟齊國商業(yè)交通的發(fā)達,尤其是便于海上交通的條件有關系。這一學說,反映了我國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對世界地理的推測,認為中國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這一學說擴大了人們的眼界,在人類地理認識史上也是一個進步。當然,他只是猜測、想象,而不是科學的。





  在歷史觀方面,鄒衍有《主運》一書?!爸鬟\”的意義和“五行”相當?!妒酚洝し舛U書》說:“鄒衍以陰陽主運顯于諸侯”?!妒酚浖狻芬绱镜脑捳f:“今其書有主運,五行相次轉用事,隨方面為服”。鄒衍的基本思想是五德終始論。這是他“深觀陰陽消息”有得的理論,也是他顯名于當時的主張。五行說有相生和相勝的兩種說法。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秴问洗呵铩贰ⅰ抖Y記·月令》,用五行來配四時: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因為土沒有地方安置,便把它放在季夏。這種五行相生說是用來解釋自然現(xiàn)象的,到了鄒衍把相生說改為相勝說,把用來解釋自然現(xiàn)象的五行,附會到社會現(xiàn)象上,叫作“五德”(德是屬性的意思),用來解釋歷史上的政權興衰,“遞興廢,勝者用事。就是五德終始說。所謂五行柏勝,就是:木克上,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在《呂氏春秋·應同》中還保存有比較完整的一段: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蚯蚓)大螻(螻蛄)。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于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





  鄒衍的五德終始,即五行相勝說,是依照土、木、金、火、水順序,“終始”循環(huán)“轉移”。他從五行相克出發(fā),說明歷史是依五行運轉而有王者代興。為了適應五行的運轉和天的機樣,就必須定出相應的制度,所謂“載其?祥制度”。他說的制度是指其色尚黃(或青、白、赤、黑),其事則土(或木、金、火、水)等等?!妒酚洝し舛U書》載,“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jié)旗皆上黑。數(shù)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边@是依五行的配列,規(guī)定政令、服色、符法、冠輿等制度,這是五行學說影響政治的具體表現(xiàn)。這也是《中庸》所說“國之將興必有禎祥”的具體表述。





  鄒衍的學說,從方法上考察,正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所指出的,“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蹦藘H憑臆測推想立說,他的理論依據(jù)是“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天命論。依五德終始說,歷史是變化的,不是停止不動的,但變化過程不是發(fā)展,而是循環(huán)。把歷史變化的原因說成是由于五行相勝,是唯心主義的。五德終始說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當時歷史趨向大統(tǒng)一的客觀形勢,適應了新興地主階級建立新的統(tǒng)一封建政權的需要。按五德互相代替的學說,認為歷代王朝不是萬世一系,而是必然的改換,這對打破世襲制度有著一定作用,他的學說到兩漢演變?yōu)樽従曋畬W,專講五行災異,圖讖符瑞,成為統(tǒng)治者爭權奪利,欺騙人民的工具,并為中國兩千多年來迷信的淵藪。



陰陽學說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陰陽的最初涵義是很樸素的,表示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后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nèi)外,運動狀態(tài)的躁動和寧靜等。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進而體會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現(xiàn)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作用的關系,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并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進而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的基本規(guī)律。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著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tǒng)一的。陰陽的對立統(tǒng)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fā)生、發(fā)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所以說,陰陽的矛盾對立統(tǒng)一運動規(guī)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固有的規(guī)律,世界本身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tǒng)一運動的結果。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nèi)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一般來說,凡是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于陽;相對靜止著的、內(nèi)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屬于陰。以天地而言,天氣輕清為陽,地氣重濁為陰;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潤下屬陰,火性熱而炎上屬陽。



  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的屬性來劃分,但必須是針對相互關聯(lián)的一對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這種劃分才有實際意義。如果被分析的兩個事物互不關聯(lián),或不是統(tǒng)一體的兩個對立方面,就不能用陰陽來區(qū)分其相對屬性及其相互關系。



  事物的陰陽屬性,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一方面表現(xiàn)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fā)生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于事物的無限可分性。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nèi)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



  在中醫(y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xiàn)著陰陽學說的思想。陰陽學說被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并用于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五行學說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chǎn)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質,并由此引申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在不斷的相生相克運動中維持著動態(tài)的平衡,這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根據(jù)五行學說,“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長、升發(fā)、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土爰稼穡”,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金曰從革”,凡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則歸屬于金;“水曰潤下”,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動的事物則歸屬于水。



  五行學說以五行的特性對事物進行歸類,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xiàn)象的性質及作用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后,將其分別歸屬于五行之中。



  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系。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可以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則可以用來表示事物之間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響。



  中醫(yī)學應用五行學說以解釋人體的生理功能,說明機體病理變化,用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陰陽與五行的關系



  陰陽學說主要說明事物對立雙方的互相依存、互相消長和互相轉化的關系;五行學說是用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及生克乘侮規(guī)律,以說明事物的屬性和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在中醫(yī)學里,二者皆以臟腑、經(jīng)絡、氣血津液等為其物質基礎;都是從宏觀自然現(xiàn)象(包括)人體的變化規(guī)律,用取象比類的方法,來分析、研究、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及人體內(nèi)外的各種關系,并指導臨床辨證與治療。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diào)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tǒng)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tǒng)論。

  我國西周末年,已經(jīng)有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墻;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墻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在戰(zhàn)國晚期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lián)的模式,自發(fā)地體現(xiàn)了事物內(nèi)部的結構關系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nèi)經(jīng)》把五行學說應用于醫(y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jīng)驗,形成中醫(y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接觸和觀察,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fā)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fā)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墻”,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jīng)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xiàn)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差距事物五行歸屬見下表:

自 然 界 五行 人 體

方位 氣候 發(fā)展過程 五色 五味 時令 臟 腑 五官 形體 情志

東 風 生 青 酸 春 木 肝 膽 目 筋 怒

南 暑 長 赤 苦 夏 火 心 小腸 舌 血脈 喜

西 濕 化 黃 甘 長爰 土 脾 胃 口 肌肉 思

北 燥 收 白 辛 秋 金 肺 大腸 鼻 皮 悲

中 寒 藏 黑 咸 冬 水 腎 膀胱 耳 骨 恐



  五行的相生相克

  五行學說,以相生相克的規(guī)律來說明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形成一個事物內(nèi)部結構的模式。

  相生,有相互滋生、促進、助長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約、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相生的規(guī)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以次孳生,循環(huán)無盡。

  五行相克的規(guī)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克也是往復無窮的。

  在相生的關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兩個方面。在相克的兩個方面,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兩個方面。

  在五行系統(tǒng)中,各個部分不是孤立而是密切相關的,每一部分的變化,必然影響其他所有部分的狀態(tài),同時也受五行整體的統(tǒng)一制約。在其任何二“行”之間,由于存在相生或相克的關系,所以總是處于不平衡的運動之中。然而從五行整體來看,生和克在總和中表現(xiàn)出相對的平衡。五行學說,一開始就著眼于事物的運動和變化。自然界的運動如四時晝夜的交替,日月星辰的運行,動植物的生長壯老已,都在直觀形式上大量呈現(xiàn)周期循環(huán)。古人認識到“循環(huán)”是自然界普遍法則,把事物內(nèi)部結構“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也看成循環(huán)性運動,綜合模擬成一個(如圖)循環(huán)式動態(tài)平衡規(guī)律。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相互為用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運動和變化,沒有克,就不能維持事物正常平衡協(xié)調(diào)下的生長和發(fā)展。因此必須生中有克,克中有生。這種生克相互為用的關系,稱為“制化”關系。它推動和維持著事物正常的生長、發(fā)展、變化過程。

  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如果失去協(xié)調(diào),便會引起事物的反常狀態(tài)。相克的反常包括“相乘”和“相侮”兩種。相生的反常稱為“子母相及(子母相犯)”,包括“母及子”,和“子及母”兩種。

  相乘屬于過度的相克,有乘虛侵犯的意思。相侮屬于反方向的克制,有恃強凌弱的意思,是反過來克制“克我者”。子及母也與相生的方向相反。
相關問答
陰陽的起源
1個回答2022-12-04 14:15
規(guī)定的平衡條件(即古代說的“道”或“中道”)的破壞或偏離就會產(chǎn)生陰陽了。所以,古語說,“道動而生陰陽"。 所謂的陰陽就是平衡條件被破壞或喪失之后平衡系統(tǒng)中所出現(xiàn)的或正或負的不平衡量,比如,人體體溫由...
全文
生命之源九陰一陽是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3-07-16 17:40
生命之源九陰一陽是中醫(yī)學中的概念,指人體內(nèi)陰陽兩種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的生命能量。
章魚講故事 我是陰陽人資源
1個回答2023-04-05 08:30
蟲師「柔らかい角」
誰有都市陰陽師資源?
1個回答2022-04-26 12:41
哈,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陰陽理論的起源在哪?
3個回答2022-06-06 11:13
最早的陰陽理論 是早在春秋就有的 《陰陽大論》 這書已經(jīng)丟失了
陰陽師里的源博雅是誰
1個回答2023-08-22 16:56
博雅有兄弟四人,分別是源博雅、源清雅、源正雅、源助雅  
誰有鬼夫求陰陽的資源啊
1個回答2023-08-29 18:35
陰陽異瞳小說資源
1個回答2024-01-22 10:11
小說:陰陽異瞳 作者:花語冰櫻 類型:懸疑 狀態(tài):連載中 簡介:終于知道了原因,但是卻一點也不高興,是選擇放棄還是選擇救贖那些因為‘凡塵之事’被迫游蕩的鬼魂野鬼? 使用360瀏覽器...
全文
我男) 陽年陽月陽日陽時出生 我女兒是陰年陰月陰日陰時出生!有沒有大師看看好不好!
1個回答2024-02-16 07:52
非常好,男的八字全陽,陽剛之氣氣盛!女孩全陰,陰柔賢淑,女性氣息非常。父女倆陰陽互補。
陽陽陽陰陰陰或者陽陽老陽陰陰陰是什么卦?
3個回答2022-12-18 21:00
易經(jīng)第12卦,否卦。寓意不好,壞了,兇卦,萬事不順